从另一面看潘天寿

雷祺发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5-31


meishubao/2017053110300211007.jpg

潘天寿在作画


今天这么多人都在关注讨论潘天寿及其艺术,起码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不过,讨论一个艺术家,不能只谈他的优点,而忽视他的不足,潘天寿也不例外。

潘天寿成为今天众多人议论的话题,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下普遍意识到对传统的再认识有着不可或缺的分量。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中西文化发展的认识不断清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传统文化开始自信起来。这么一来,不少美术史家或批评家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今天谈潘天寿的优点更重要于谈他的不足。所以,才有近日各大媒体文化学者不约而同地对这次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 120 周年纪念大展”的正面评价,却少有人去谈潘天寿的不足。其实,不论是潘天寿,还是“传统四大家”中的其他三家,都有不足的地方。我们的学者就不能从中谈点不足吗?不谈未必对宣扬潘天寿有好处,以正反两面来剖析,我们才会得到一个完整的潘天寿。

那么,历史上敢于谈潘天寿不足的人,有没有?有,但为数不多。一是陆俨少,二是吴冠中。曾有人问陆俨少,“学石涛一路有成功的吗?”陆的回答很干脆:“惟有潘天寿一人,只可惜酒未醇,人已去。”当然,这只是陆俨少个人的认识,有道理但也不尽然。或许潘天寿有其不足,但不可否认他对传统认识具有的理性高度,而这种认识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又让潘天寿不重走类似陆俨少这样的学传统之路。从实际成果来看,潘天寿取得的艺术成就也远远高于陆俨少。在国外留过学的吴冠中,提到潘天寿一生坚持的“中西绘画距离说”,就直言其是“不科学”的,甚至还说“他这个话的效果不好、影响不好”。吴冠中其实对传统没有多少研究,这是不争的事实,对《石涛画语录》的研读也是一知半解。 除了陆俨少、吴冠中之外还说过潘天寿“坏话”的人,是批评家李小山。20 世纪 80 年代,李小山在其《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中,指名道姓地数落潘天寿等好几位中国画大家,说其“没有越出传统中国画的轨道,只想在生活中发现新题材方面下功夫”;“在画面制作上的过分重视,影响了画面对情绪的直接表露”……也就此认为,“潘天寿、李可染在中国画上的建树对后人所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消极的影响”。李小山的观点有其理论含量。

当下,敢于说这样的狠话又有几个人呢?先不评判这样的言论多么正确或不正确,该怎么谈就能怎么谈多好啊,但现实很多人连嘴上说说都做不到,更何况让他诉诸文字?就像笔者在上文说的,很多人其实是碍于人情不敢说而已,说得大一点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但再多正面褒奖的话,也掩盖不住后人对历史书写的苛刻。潘天寿的艺术成就,再过 10 年、20 年甚至 50 年,是否还是今天这样只是一片叫好?我们的美术史难道仅仅是表扬史吗?今天谈潘天寿既正常也不正常,正常的是这么多人关注他讨论他,不正常的是在这些关注讨论里边表扬太多批评太少。

在这里,笔者并没有直接切入谈潘天寿的艺术成就如何之大。潘天寿其实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他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家。他没有过多的传统思想包袱,这基于他对过往美术史的充分认识。潘天寿作为吴昌硕的学生,却能与吴并列“传统四大家”,他的取法之道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虽然在同行者眼中他的艺术行为其实是一种反叛。很多后来者如高冠华(潘天寿的学生)其实是很失败的,连潘天寿都在回避过于强烈的吴昌硕风格,他却一根筋地学着“潘天寿”,可见绝大多数人学的不是潘天寿的思想,而是一些外在的皮相而已,对此应当警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