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代的局限

赵力  发表时间:2017-02-11

摘要:2004年的深秋,由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林岗、庞涛画展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隆重而简朴地举办。虽则谦逊而不事张扬的两位老艺术家,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两个展览合并为举办一次开幕式,同时也有意选择面积稍小的展馆来控制展览的规模,但是通过展出,两位艺术家身上所特有的那种自信与真诚,以及永不停顿地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那份努力和执著,则无疑已经得到了充分彰显。

超越时代的局限

赵力


2004年的深秋,由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林岗、庞涛画展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隆重而简朴地举办。虽则谦逊而不事张扬的两位老艺术家,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两个展览合并为举办一次开幕式,同时也有意选择面积稍小的展馆来控制展览的规模,但是通过展出,两位艺术家身上所特有的那种自信与真诚,以及永不停顿地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那份努力和执著,则无疑已经得到了充分彰显。

从形成个人风格的时间而言,林岗教授可谓是早慧而晚成。1946年即进入解放区的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学习,1949年则随华北大学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合并,遂成为新中国最高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的最早一批青年学生骨干。与同学中的闻立鹏、冯真、邓澍、李琦等相仿,1950年已经留校任教的林岗更自觉地投身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文化建设之中,而此时的个人创作也更多地集中在连环画、年画的艺术领域。

在连环画方面,林岗加入了50年代初期由北京朝花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新儿女英雄传》之创作团队,第二集即由冯真、李琦、林岗、伍必端合作完成,而第四集则由冯真、李琦、林岗联合绘制。根据伍必端事后的回忆,连环画《新儿女英雄传》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小说本身故事情节与叙事方式的引人入胜,一方面则立基于绘制者通过到白洋淀端村深入生活而取得了丰富详尽的视觉素材,进而引入集体研究与讨论的机制则更有助于形成作品较为统一的风格外观。事实上,连环画《新儿女英雄传》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还在于,它有力地改变了旧中国连环画萎靡不振的面貌,并通过反映新时代的文化需求与审美理想而结构出全新的风格形式与创作理念,使连环画重新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年画方面,最脍炙人口的创作即为《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原名《党的好儿女——赵桂兰》)。1950年9月,林岗与其他画家一起,利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为自己的创作收集素材与视觉资料。经过近两个月的深思熟虑,林岗完成了以毛主席接见劳模赵桂兰为原型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之线描稿,并发表在1950年第6期的《人民美术》上。正式完成的画作则发表在翌年1月3日《人民日报·人民画刊》的显著位置。这幅被誉为“延安时代以来的新年画的进一步发展的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影响是巨大的,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画家所创造的表现领袖题材的构图与描绘方式成为此后中国新年画创作的追摹对象,与此同时林岗在传统年画的创作领域引入西方古典主义画法原则的有益尝试,既在内容与技巧的高度结合中达成了中西艺术间的某种有机融合,又通过赋予传统年画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或纪念性的功能与使命,将新年画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在连环画、年画创作领域的同时成功,使得林岗在新中国初期的画坛上声名鹊起,也有助于他最终获得令时人艳羡的留学苏联的机遇。1954年林岗顺利地进入了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约干松画室(Studio of B.V. Loganson)。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约干松画室在当时是相当难进的。该画室在教学上强调造型结构的结实与力度,注重画面的整体感与份量感,同时推崇一种偏重写意性的“画”而非“磨”的绘画理念。但是,刻苦与坚持成为了林岗的座右铭,而长达7年的留学生涯亦成就了画家在素描、色彩、造型等诸方面的素养与坚实的基础。通过留苏期间的素描习作,我们不难看到林岗已经将“素描对于塑造形体的重要意义”落实得如此具体而扎实;而那些人体或风景的色彩作品,则清楚地表明了画家早已掌握了以色彩表现空间、塑造形体的真谛,能够纯以色彩的微妙变化来处理远近关系与转折层次,丰富、微妙与交相辉映的色彩甚至在画面中被协调成一曲曲动人的“色彩交响乐章”。

与林岗“渐进式”的学习道路有所不同,早年的庞涛则自有名师而能直入堂奥。这些名师中,当然包括她的父母庞薰琴与丘堤,还应包括与其父母同辈的其他名家大师。身处这样一个优越的师学背景下,天资聪慧的庞涛不仅自幼就受到很好的艺术教育,接受了严格的基础训练,同时也养成了博采众长而宽容并蓄的艺术志向。事实上庞涛很早就展露出其在艺术方面的过人才华,1947年在广州省立图书馆举办的“庞涛、庞均画展”和1948年在上海义利画廊举办的“庞涛、庞均画展”,都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故有所谓的“少年才女”之称。1949年,年仅15岁的庞涛决意投考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虽已取得入学通知书,但因父母工作的原因而最终入学杭州艺专。入学不久,倔强而自信的庞涛又选择了退学而再次投考中央美院,并最终被该校高分录取。1955年,19岁的庞涛即已从中央美术学院以研究生学历毕业,并因学业优异而留校任教。

庞涛早年的画作在战争以及稍后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中几乎散失殆尽,而贯穿其中的则是画家对于现代性艺术创作的思考与尝试。毋庸置疑的是,庞涛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最初认识得益于父母的谆谆教诲。无论是在法国留学的阶段,抑或是在回国后的岁月,庞薰琴、丘堤作为西方现代艺术浪潮的亲历者和在中国身体力行的倡导者,这些都给青年时代的庞涛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习资源与思考理路。通过父母与父母的同道,庞涛要比同代的其他青年画者更有条件、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西方当代艺术的方兴未艾,领悟到西方当代艺术的精神实质与发展动因,而不是通过生硬艰涩的翻译文章或报刊杂志上模糊不堪的图片加以接触与了解。在接受学院式的正规美术教育之后,庞涛仍能够在强化绘画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广泛涉猎西方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以及更后的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诸流派,并始终保持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姿态。但随着国内对形式主义艺术批判的愈演愈烈,即便是印象主义的绘画也在1958年之后被国内画坛所“唾弃”。而当残酷的“反右运动”将庞薰琴等一大批老一辈艺术家划为“另类”之后,现实的巨大冲击使得年轻的庞涛不得不打消了“试图准备全面投入自我艺术的变化,甚至想搞更前卫的行动性绘画”的计划,即便在思想上仍有所保留。

60年代初期的庞涛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了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之中,而与从苏联学成归国的林岗的结合,更促成了60年代庞涛向历史画创作的艺术转向。1961年的林岗,在中央美术学院从事教学之余,即加入了由国家组织的绘制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群体,独立完成的作品有《狱中》、《抗战》、《调查》,其余还有大量合作完成的巨幅画作。在《狱中》,林岗采用了欧洲古典油画的透明画法,而不是惯常的直接画法,即先用白色、灰色画出具有素描关系的初稿,继而以油彩进行罩染。这是首次在我国大幅油画创作中采用这种古典技法的尝试,“在当时画家们都小心翼翼谨慎对待的革命历史画幅上,留下了林岗超越现实形象的再现,和对单纯、自由的绘画性的要求”(水天中语)。而1961年完成的《抗战》与1964年绘制的《调查》,则充分展现了林岗在构图、色彩诸方面的出众能力与突出成就。

在这些重大革命题材的历史画创作之外,60年代的林岗还绘制了大量的写生性作品,主题大多为人物写生或风景写生。绘制写生性作品虽则在当时是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或出自教学示范的目的,但是画家却以一种饱满的热情投身其中,因此无论是像1963年的《牛倌》、1965年的《陕北农民》、1966年的《马倌》这样的人物写生,还是1963年的《荞麦地》、1965年的《耕》与《十孔窑洞》这样的风景写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家在抛开任何的思想束缚之后,运用色彩去表现空间与塑造形体的轻松自如,以及充溢于画面的热烈而抒情的艺术格调。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林岗、庞涛艺术创作的空白期,正如同时代的其他画家一样。文化大革命的剧烈风暴不仅吹散了他们的创作理想,甚至无情地剥夺了画家们从事正常艺术活动的权力。迟至70年代晚期,我们才又能看到林岗、庞涛的艺术作品面世,这是“四人帮”极左路线被彻底粉碎后所带来的创作契机。在1976年至1979年短短4年里,林岗先后完成了《十里长街》(1976年)、《周总理是咱贴心人》(1976年)、《东渡》(1976-1977年)、《万里征程诗不尽》(1977年)、《峥嵘岁月》(1979年)等巨幅画作,展现了画家获得“第二次解放”之后所迸发出来的创作激情与臻至成熟的创作能力。其中的《十里长街》(林岗、葛鹏仁合作)、《周总理是咱贴心人》、《东渡》是以怀念周恩来为主题的系列性作品,与先前的革命历史画创作不同的是,画家在表现主题的选择上带有了更个人化的倾向,而在描绘的过程中也采取了更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刻意地拔高或脱离历史史实的夸张渲染已经被彻底抛弃,由此还原了历史画的本来面目与相关属性。《万里征途诗不尽》与《峥嵘岁月》(林岗、庞涛合作),是70年代晚期画家应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之邀而创作的历史画作品,皆是以长征为题材的画作。在创作的构思过程中,林岗、庞涛将中国愈挫愈强的革命历程,进一步与人们对改革开放后的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联系起来,有机地呈现了一种艺术化的浪漫与激情,也真实地投射出当时人们的心态、认识与理想。

随着改革开放后各种新思潮的兴起与涌动,林岗、庞涛也开始了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将对绘画本体的深入思考自觉地纳入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之中,其结果即导致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两位艺术家在艺术语言与艺术观念上的第一次“激变”。《草地》(1978年)、《五月花》(1979年)与同期《峥嵘岁月》的创作存在着某种时间上的关联性,皆得益于画家为了更好地完成历史画创作而实地探访红军长征的草地之行,但《草地》与《五月花》似乎着意于摆脱具体题材或现实物象的束缚,以更概括与洗练的方式,进行艺术形式上更纯粹性的探索。事实上,林岗在留学苏联期间也大量地接触到了20世纪初俄罗斯“先锋派”的艺术,而正如林岗自己的回忆:即便是到了50年代,列宾美术学院的苏联同学们也已在私底下尝试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变革,并相互交流各自实验的体会。的确,这种潜流性的影响在林岗留苏时期的习作以及60年代的写生性作品中隐约可见,如《人体速写》(1958年)、《日落时分》(1963年)、《雪》(1964年)、《西北夕阳》(1965年)、《红色山峦》(1965年),这些作品并非是关于眼前对象的如实叙述或真实反映,不仅强调了主体的感受与形式的美感,同时呈现出了诗般的抒情和音乐般的韵律节奏。80年代初的桂林之行与新疆之行给林岗、庞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象与生活体验,而独立面对自然并将对自然的直接经验或最初冲动记录下来的结果,则凸显了两位艺术家将艺术形式的新创与对自然的尊崇紧密结合的艺术态度。于是乎绘画形式上的突变就显得如此的有理有据,即便是那些逐渐远离写实性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林岗与庞涛甚至发展起一类与“情节性”宣告绝裂的作品序列,如林岗的《沙风》(1983年)、庞涛的《桂林行组画》(1981年)。在作品中,画家既将所要描写的对象从自然形态中抽离出来,浓缩并提升为某种文化性的符号或精神性的元素,同时亦有机地引入抽象性的形式语言与之进行匹配。对绘画材料的关注与拓展虽则在这一阶段仍是朦胧的或是随感而发的,然而林岗在《沙风》中以沙土掺合油画颜料的艺术尝试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并初步展现了运用综合材料的憧憬与魅力。

80年代中期以来,“超越时代的局限”的艺术理念构成了林岗和庞涛艺术创作不断前行的巨大动力,而先后赴欧美深入考察的经历也成为了画家艺术借鉴与探索思考的宝贵资源。无论是在欧洲抑或是在美国,林岗、庞涛皆徜徉于博物馆、美术馆之中而流连忘返。对于西方当代艺术作品的观摹考察,不仅填补了各自在西方当代美术知识系统中的缺环,同时也促使画家更多地对本人艺术创作的过去与未来进行了重新的评估与定位。在以往的认识基础上,林岗清醒地提出“绘画基本是视觉艺术”,“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过于留恋绘画性’,但也不要远离造型、色彩中的对比、虚实、力度、韵律等有意思的可视性。”因此,在90年代的作品中,如《他们没有留下姓名》(1990年)、《雪中黄花》(1990年)、《灰草》(1994年)、《工地》(1998年)以及《雪中花》(1999年),“林岗依然保留了对于形象、历史和个人经历的感情成分”,即便他因感悟于纽约画派的形式处理而大幅度地引入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语言。而庞涛则首先从西方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中敏锐地发现了另一条不断拓展的线索,即与西方科学技术的精进如影相随着的绘画材料之革命,这促使她在回国后将自己的体会与研究总结为《现代法国绘画材料》(1988年出版)、《绘画材料研究》(1995年出版)两本专著,对于国内相关领域的创作与研究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另一方面,庞涛也在对比和回溯中,提出了“在当代节点上尝试古今、中西艺术融合的新思路”,并以《青铜的启示》为题的系列作品创作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亦如专家的评价,“作品具有丰富的韵律感,表现了女性艺术家对形式的敏感与探索”,而更重要的是“画家将对民族传统的尊崇、肯定与当代性、国际性的艺术语言扭合为一种具有哲学性的深度、广度的框架结构。”

步入21世纪的林岗、庞涛,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与艺术探索道路上的甘苦体验,无疑成为了当下画坛的智者,多了几分平和,少了几分激愤。但是艺术创新的锐气仍在,不懈追索的勇气尤存,而对人文的关怀、对世界和平的畅想、对生命崇高的礼赞更成为了林岗与庞涛目前艺术创作的主要命题。通过本次画展,我们还可以看到画家具体而微的思想脉络和风格呈现:林岗的作品更注重东西方文化与哲理间的碰撞与思索,由此凝结为一种兼顾形式完善与意境创出的审美情趣;庞涛的画作则意图立于回溯与展望的两端,而对当代社会的发展理路、人类文明的传承拓展做出某种“超越时代局限”的评判和回答。


艺术家简历:

林岗1925年生于山东省宁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油画系研究生导师、油画系第四画室主任。1947年入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学习。1949-1950年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留校任教。1954-1959年入原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毕业于约干松工作室。之后继续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性、北京市及中央美术学院等画展、联展以及赴国外之画展,并为国内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入典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编《世界名人录》,为世界范围内“500名杰出人物”,获“20世纪成就奖”;并入典美国名人传记研究院编《世界名人录》,获“杰出人物奖”。出版有《林岗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庞涛女,1934年8月生于上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1949-1953年先后在杭州美术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79年油画《峥嵘岁月》(合作)获全国及北京市优秀作品二等奖。1980年油画《藏女》获北京市优秀作品甲级奖。1984-85年赴巴黎及欧洲各国考察1年,并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绘画材料工作室进修。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个人画展。1989-1990年赴美国考察近1年。1992年油画《青铜的启示》系列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24届国际艺术节(法国)。1993-95年入典美国名人传记研究院(ABI)《世界职业妇女名人录》第4版及国内多种名人录。多年来作品60余次参加全国性、北京市及中央美术学院等画展、联展以及赴国外之画展。出版有《林岗、庞涛油画选》、《现代法国绘画材料》、《绘画材料研究》、《三代中国女艺术家》、《决澜社与决澜后艺术现象》等,其中《绘画材料研究》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北京市文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meishubao/2017021117230230732.jpgmeishubao/2017021117230661227.jpgmeishubao/2017021117232326404.jpgmeishubao/2017021117231670953.jpgmeishubao/2017021117232063548.jpgmeishubao/2017021117232277767.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