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胡一峰:艺术批评是一门生意吗?

胡一峰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12-18

meishubao/2018121810501264881.jpg


艺术批评是一门生意吗?在当下的语境中,恐怕很多人都会断然否定。因为批评家要有道德操守嘛。不过,生意人就没有道德操守了吗?“无商不奸”这四个字在事实上和理论上其实都不成立。所以,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作为艺术评论家的个体选择,当然可以拒绝把自己的知识、思想或手艺成为一门生意。但如果从整个行业而言,在艺术产业化的背景下,艺术批评事实上无法摆脱成为艺术这笔“大生意”中一环的命运。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进入艺术领域的必然结局。

meishubao/2018121810531096423.jpeg

豪瑟沃斯伦敦空间

最近,豪瑟沃斯画廊宣布成立豪瑟沃斯研究院就是一个例子。这并非首创也不是孤例,更不局限于美术。比如,2016年7月万达院线收购时光网全部运营实体100%股权。而时光网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影评及评分。这里面的意味再清楚不过。比起成立一个“研究院”,直接买下影评网站更简单粗暴地吐露了资本的心声。再如,2016年5月合一影业、百度糯米影业等联合发布“振翅2016‘啄影’影评人大赛”启动计划,签约50名影评人,定期约稿、支付稿费,还会提供主办方出品的电影探班、提前观影等机会。这些资本进入艺术批评领域的实例都指向本文的标题:艺术批评是一门生意吗?而三则消息本身其实已提供了答案。

meishubao/2018121810571437621.jpg

当艺术批评面对不得不和资本周旋的现实,当然必须时刻记着资本是应该受到监管和制约的。不过,即便资本真是“恶魔”,道德高调也不是驱魔的符咒,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更毫无用处,因为资本完全可以连同沙子一并买走,只要有利可图。对此,在应然层面,可以持否定态度,也可以长久地争论下去;在实然层面,却不能掩耳盗铃。也就是说,既要争论艺术批评应不应成为一门生意,更应讨论怎么做好这笔“生意”。我想,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捍卫“生意”的规矩。

艺术研究与批评当然应有超越利益的高远追求,但首先应恪守职业的底线。有人认为,艺术批评变成了“生意”,肯定是假话成风。这话未必对。从历史上看,说假话成风的年代恰是没什么生意可做的时候。“耻于言利”的大旗遮蔽之下,暗箱操作往往反而容易。人人争相做生意的国度,倒可真实地表达自己。

我们生活用品绝大多数都是买来的,都与“生意”有关,虽有时也会买到假货,但毕竟是少数。为什么?因为有市场监管,有舆论监督,还有用户体验的反馈与交流。卖家可以把质量稍差的物品的价钱定低一点,但不应该以次充好。免费不是品质的保证,明码标价才真正让人放心。同样,批评家可以水平低一点、见解浅薄一点,甚至偶然看走眼,但必须真诚地有一说一,而不是虚伪地见风使舵。

第二,实现行业化发展。

一旦规矩从个人内心的操守变成行业共同的准则,它就会变得硬起来,也就更有力量。豪瑟沃斯画廊业声明它的研究院“是一个完全独立的非营利机构”,致力于“艺术史的研究、保存以及提供接触到艺术家档案的机会。”“啄影”计划发布会上,有影评人说要注意评论的独立性。

前者是带有自我标榜性质的期许,后者是未雨绸缪的善意提醒,但这些只有转化为“帮规行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有“规矩”的做生意,艺术批评应该真正成为一门行业,这就意味着要有自己的组织、同行的评议、互相的制约、外部的监管。说到底,一切自律不过是他律,这个“他”除了法律法规,还有同行公义、舆论风评。

第三,提防倾销和垄断。

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专门论述过“思想市场”的意义。也有美术史家说过,艺术家、批评家、画家、记者、律师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角色在社会中付出了劳动,他的劳动成果(无论是一个猪肉罐头,还是一幅画或者一篇文章),如果放入市场,都是商品。

meishubao/2018121811020222083.jpg

科斯

艺术批评是这个“市场”中很重要的一份子,维护市场生态对其发展十分重要。喧嚣的早市或小店林立的买卖街,可能是最利于做生意的状态,搞垄断或倾销的“巨无霸”则是市场生态的最大破坏者。“思想市场”最基本的要求,一言以蔽之,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因此,在艺术批评变成一门“生意”的时代,如果我们对此应有所提防,最重要的恐怕就在于此吧。■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meishubao/2018121811231965211.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