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展评集合 || 看了这么多展,总该发出些声音了!

赵多多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10-12

9月以来,全国各地博物馆都迎来了“办展高峰期”。北京地区的展览在展馆的级别、展览的集中程度、展览的规模和社会效应等方面依旧“无人能及”。一个展览到底应该构筑一个怎样的空间?呈现一种怎样的状态?达成一种怎样的社会影响?观众又该怀抱着怎样的观展目的前往博物馆看展?

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因馆不同,因人而异,馆方和观众不如就在一次次的“相遇”中找寻答案吧。

以下的短评,可能是一些个人化的看法,也可能是借由个人之口而传达出的群体性意见。欣赏与怀疑并存,但绝无任何不敬之意。


meishubao/2017101217083149559.png


meishubao/2017101216544899068.jpg

光影岿然——沙飞的艺术·理念·行动:

展览时间:2017年8月18日——9月26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展览简介:“光影岿然——沙飞的艺术·理念·行动”展以“沙飞的行动”为切入点,串联起了沙飞在各个时期的艺术理念与摄影创作,多维度地呈现了沙飞先生的艺术人生与成就。

单元设计:黑白影社

                 视线转移

                 聚焦抗日

meishubao/20171012165705819.jpg

在拍照日渐便捷的今天,摄影艺术仍然只能算是艺术门类中的小众,北京画院能够选取一位摄影艺术家作为其“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中的一员,首先就是对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肯定。

整个展览始终紧紧围绕着沙飞的人生经历和他在时代大背景下的题材选择,虽然展览中对沙飞本体的呈现不多,但每一张照片都在投射着沙飞的心理变化和审美追求,十分立体地呈现了沙飞充满戏剧感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特定时代中敏锐、超前的新闻眼光和极强的行动力。观展过程中,我们感叹沙飞短暂的一生带给我们这么多经典照片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正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给予了沙飞这样的机会和历史使命,给予了沙飞拍摄众多经典人物精彩瞬间的可能。伟大的艺术家和特定的时代往往是相互造就,彼此成全的。

展览中最成功的地方,无疑就在于展现出了照片纪实功能背后的情感寄托和照片中众生的喜怒哀乐。其实一个展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观者的情感诉求而存在的。这里的鲁迅、白求恩、聂荣臻……都感动着沙飞,感动着策展人,进而感动着每一个看到展览的观众,也许“人”才是最能感动“人”的所在吧。

结尾处,伴随着回响在展厅中的“快门声”,暖黄色灯光照耀下的、手握相机的沙飞,似乎又在饱含深情地记录着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瞬间,咔嚓、咔嚓……

meishubao/2017101216572024997.jpg


meishubao/2017101217095512284.png


meishubao/2017101216582127924.png

赵孟頫书画特展:

展览时间:2017年9月6日——12月5日

                展览分两期,换展时间有待正式公布,预计将在10月下旬

展览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展览简介: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欧、亚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然而在书画领域真正能居于主导地位的仍是儒家文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元代的书法、绘画部分延续了宋朝以来的风貌,但艺术主张、审美标准却同两宋不尽相同,元初的赵孟頫则是这其中改变时代风气、领袖群伦的重要历史人物。此次展览展出的书画作品,大体呈现出赵孟頫书画艺术的渊源、成就以及影响,并期望与之对应的各个时代的艺术万象呈现出来,以飨世人。

单元设计:溯本清源——赵孟頫的艺术渊源

                 书画交辉——赵孟頫的艺术成就

                 松雪遗韵——赵孟頫的艺术影响

                 云泥有别——赵孟頫书画辩伪

 meishubao/2017101217044884780.jpg

故宫武英殿书画展厅此次选用“淡淡的石绿色”作为整个展厅的主题色,清新素雅的颜色不仅与赵孟頫温文尔雅的性格特点相衬,而且也烘托出了赵孟頫“中正平和”的艺术风格。在武英殿彩色天花的映衬下难免显得清冷凄凉,好似也隐隐流露出了赵孟頫内心的那一丝无奈与苦楚……

整个展览将笔墨着力在赵孟頫的艺术上,这样一来,本就“阳春白雪”的文人画就变得更为“曲高和寡”,普通观众在展厅中其实丧失了与之对话的能力,使得众多精彩展品在展览中变得“扁平化”。这并不是说展品自身无法“表达”,也不是在否定展览中已经相对细化的展签设计,而是由于中国文人画自身的特点,它的大量信息“隐藏”在作品的题跋上和众多收藏印中,甚至说是蕴藏在这背后更为丰富的创作者的形象、性格、情感、经历乃至心境之中。

中国古代书画展往往以一种“白立方”的空间来呈现艺术,那种宽敞、干净、纯粹的展示方式曾长期被艺术发烧友们所喜爱,那种静静独处所带来的快感是这类书画展最本来的模样。

但是,在面对越来越多元的参观者,或者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时,大多书画展都开始努力寻求突破:人物形象的凸显、背后故事的发掘、展厅场景的搭建、数字动画的引入……这些都是博物馆的努力尝试。但,好像“曲高”就一定会“和寡”,古代书画展如何更好地搭建起与观者的联系,如何平衡“艺术精”与“普通观众”各自的诉求,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当然,作为参观者也不妨换个思路,不要再纠结于“看懂”没有,而是将博物馆当成一个“相遇”的空间,让感性先行。

meishubao/2017101217034019778.jpg


meishubao/2017101217101341907.png


meishubao/2017101217103855631.png

千里江山与历代青绿山水画:

展览时间:2017年9月15日——12月14日

                《千里江山图》原件将展至10月29日,10月30日换展

展览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展览简介:青绿山水,自隋代展子虔之《游春图》起代不乏人。唐之二李,宋之王希孟,元之赵孟頫,明之文徵明、董其昌,清之四王,民国以降之张大千、吴湖帆。千年之名家,千年之名作,千年以后汇聚紫禁城午门,共启百年故宫青绿山水大展。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青山绿水!

单元设计:东晋至宋:金碧辉映

                 元至明中期:墨色清趣

                 千里江山

                 明晚期至清中期

                 仿古脱古;近现代:借古开今

 meishubao/2017101217135283735.jpg

这些年来,故宫博物院凭借自己的“江湖”地位和持续不断的开放态度,成功地站在了一个又一个“风口”处,牢牢占据着中国博物馆界绝对主力的位置。在新媒体泛滥的今天,故宫的一举一动,始终牵动着每一个媒体人的心。千里江山还未开展,媒体已经进行了好几波预热,从展品到王希孟,似乎能挖掘的“爆点”已被尽数挖掘,这就使得开展第一天便引发的“故宫跑”、“排队三小时观展五分钟”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当然,在这种 “现象级大展”背后,隐含着多种因素:媒体宣传的导向推动,国民素质的飞速提升,观众参观方式的低效,展方管理的不尽合理……但不管怎样,一个好展览应该是一处为民众提供学习、体验和休憩的自由空间,多层次的艺术审美需求都应该在这个场域空间中被满足,而且还应该是一种“体面”的满足。

看与不看就会产生差别,博物馆会以其包容的文化“同化”所有走入这里的人。也请那些自诩为“文博精英”的人,对当今大众走入博物馆的热情“嗤之以鼻”时,不妨想想自己最初踏入这里时的心情,博物馆的“精英化”与“去精英化”,始终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更多的博物馆其实应该借助于这样的大展,努力培养和规范民众的博物馆参观礼仪,在博物馆中获得知识还在其次,毕竟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民众及早树立起规则意识,懂得怎样看展才是当务之急。眼下的限流限时、观展时不绝于耳的催促,还是显得简单粗暴了些,这不是引导,而是一种伤害。

meishubao/2017101217140754606.jpg


meishubao/2017101217143568297.png


meishubao/2017101217145343559.png

秦汉文明:

展览时间:2017年9月17日开幕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秦汉文明”展从全国各文物收藏机构精选出近170件组约300件展品,既包括秦始皇兵马俑、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家喻户晓的精品文物,也有海昏侯墓和大云山江都王陵等地出土的最新考古成果,尝试对秦汉文明的厚重内涵及深远影响进行解读,与广大观众共同感受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这一灿烂辉煌的时代记忆。

单元设计:文治武功

                长乐未央

                事死如生

                多元文化

                丝路交通

 meishubao/2017101217161767194.jpg

本来是一场出国文物归国后的汇报展,但赶在特殊的时间点上,似乎只有“创新”才能展现我国当前博物馆事业的繁荣。所以“求不同”成为这个展览最初的基调,当然最后呈现出的展览,从展题到展品,再到单元设计和展陈设计确实都与大都会博物馆不尽相同,但是整个展览看下来,总感觉平静如水。

展览讲清楚秦汉了吗?展览确实是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丧葬习俗、民族沟通、域外交流等方面,近乎全面地呈现了那个历史时期,但是当一个展览的各个单元太过平均用力之后,反而会让观者丧失焦点,让展览流于平淡。试想,当一个展览汇集了30多家文博单位的近300件文物,且一级文物达到45%的时候,展览不免就会变成一场巨星云集的大party,谁才应该是主角,谁应该占据C位,确实很难处理,似乎“平均”、“平淡”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在博物馆的大发展时期,当越来越多的“文物大展”出现后,如何让展览“摆脱”文物的束缚,如何让展品更好地服务于展览,或者说怎样才能让两者更好地“嵌合”在一起,是所有博物馆人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展览中最吸引人的,反而是展品中的那一个个小人物,那一张张生动的面孔,总感觉透过他们的神情,可以洞穿他们身处的那个世界,这种“相遇”感,无疑是博物馆最美好的所在。

meishubao/20171012172104138.jpg

中国大宁  子孙益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