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能摘下陪衬的帽子? 中国当代雕塑收藏前景可期

辛宇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30

摘要:近些年,国内雕塑作品的成交价位开始明显上涨。比如,雕塑大师刘开渠的作品《童趣》 拍到了 500 余万元,隋建国的作品《马克思在 中国》于 2007 匡时秋拍上以 91.84 万元高价 成交。

图片 1.jpg

蔡志松 浮云 综合材料 2011 年

2014 年上海泓盛拍卖秋拍成交价 8.5 万元

      2006 年至 2008 年期间,中国当代雕塑作 品市场行情持续上扬。如今,受到国内经济大环 境波动的影响,当代雕塑作品的拍卖成交状况 上下起伏。相较于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占据巨大 份额的中国书画等种类的拍品 , 当代雕塑作品 很少能在拍卖会中取得佳绩。即便是在2008年 至2011年期间(这段时间被誉为中国雕塑作品拍卖的“黄金年”),与当时中国书画作品天价频 现的盛况相比,中国当代雕塑作品的市场表现 始终差强人意。

入市时间较晚  仍属市场冷门

      1995 年,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首次出现了雕塑作品。此次共拍出了4件雕塑,成交 价从几万元至20多万元不等。1997年11月, 太平洋国际拍卖公司在秋拍中探索性地举办了 “雕塑艺术精品专场拍卖会”,全部以雕塑作为 拍品,是国内首次雕塑拍卖专场,53件拍品选自 之前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艺术大展·当 代雕塑艺术展》的参展作品,囊括了老中青三代 雕塑家的作品。包括刘开渠的《牦牛》、郑于鹤的 《开拓辉煌》、徐光福的《北方的星》、钱斯华的 《戊戌》、文楼的《红与黑》、曹春生的《回归》、吕 品昌的《阿福》、李象群的《女人体》等,最终仅 有10件拍品成交。

图片 1.jpg

吕品昌 阿福 玻璃钢 2002 年 2008 年西泠拍卖成交价 29.1 万元

      近些年,国内雕塑作品的成交价位开始明显上涨。比如,雕塑大师刘开渠的作品《童趣》 拍到了 500 余万元,隋建国的作品《马克思在 中国》于 2007 匡时秋拍上以 91.84 万元高价 成交。隋建国、李象群、蔡志松等艺术家的作 品炙手可热,周春芽的系列雕塑作品《桃花绿 狗》也得到了收藏家的认同。青年雕塑艺术家 作为后续力量也在一步步往前推进。2007 年, 青年雕塑家张德峰的一件景泰蓝工艺的雕塑 作品《艳妆维纳斯》,以 42.56 万元拍出。2012 年保利春季拍卖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上,蔡志 松作品《威尼斯浮云》以 690 万成交,成为了 目前内地雕塑拍卖的最高成交价,该作品是第 54 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浮云》中的一件。2011 年中国嘉德在春、秋两季拍卖会上, 均设有中国雕塑专场,成交额分别达到 1039.6 万元与 1047.995 万元,成交率则为 98.33 % 和 84.15%,受到业界瞩目。 

      然而,这样的黄金盛况随着经济大环境的 转变而遭遇冷场。近几年,拍卖会上鲜有独立的 雕塑拍卖专场,拍卖公司更多选择将当代雕塑 放在现当代艺术专场中。季涛曾在《收藏雕塑艺 术品的五大诀窍》一文中谈道“:虽然雕塑作为 拍卖品种已经有 18 年的历史,但多数情况下, 雕塑拍品都是和油画放在一个场次中进行拍 卖,不管是上拍数量还是成交量、成交价都无法 与油画相比,只是油画的陪衬。这也间接使得雕 塑作品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行情。”

精品消耗速度快  市场泡沫化严重

      虽然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长在近20年里 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当代雕塑作品在近年的 表现也不尽人意。位居前列价位的雕塑家及其 作品价位集体缩水,精品鲜有出现。使得拍卖公 司将拍品预估价格一再调低,但仍不可避免的 出现整体成交率下滑等现象。 

      以近年受到艺术圈与时尚圈热捧的独立 艺术家向京为例,在 2008 年至 2010 年之间,她 有多件重要的作品上拍于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匡时、苏富比等拍卖行,并多次打破个人上 拍纪录,多件作品达到百万级别,如她 2007 年 创作的《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曾以 627.2 万元的价格在 2010 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 会“油画雕塑II:2000年以来的亚洲新艺术”专 场成交,成为当时拍价最高的一件中国当代雕 塑艺术品。然而,2012 年以后,向京的作品再未 拍出高价,并不断出现流拍的现象。 

      学院派出身的雕塑艺术家展望,则将目 光更多地放在港澳台和海外来寻求藏家。展望 2006 年作的《假山石第五十九号》于 2014 年 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亚洲 20 世纪及当 代艺术夜间拍卖”专场以964万元的价格成交, 创下其作品的拍卖价格纪录。而在大陆拍卖公 司举办的拍卖会中,却少见展望的作品有如此 高价。 

图片 1.jpg

展望 假山石第五十九号 不锈钢 2006 年

2014 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成交价 964 万港元

      除此之外,新晋的“70后”“80后”雕塑家 的作品不断上拍,即便价位亲民,作品受到专 家、学界一定的认可,但也屡遭流拍。以2015年 北京保利十周年春季拍卖会为例,在“现当代艺 术”一场中,该场共送上 269 件拍品,其中推送了29件雕塑作品,其中成交了14件,成交率不 到 50%,比该场的总成交率 69.14% 要低得多。 而保利主推的一些中青年雕塑家南超、齐雯、李 铭燃、耿雪的作品,却多有流拍。由此可见,中国 藏家对中国当代雕塑的信心还有待提高,同时, 对中国当代雕塑的接受程度也不尽如人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 拍卖公司寄望于网络拍卖。一些国内知名拍卖 公司相继成立了网络拍卖网站。然而,雕塑目前 未能成为网络拍卖的积极响应者。例如,从嘉德 在线、赵涌在线两家相对成熟的网络拍卖网站 来看,虽然两站均设置了雕塑项目的拍卖,但是 点击进去会发现,所出现的雕塑拍品与其他门 类相比少之又少,且价格多徘徊在千元到万元 之间,多以青年雕塑家的作品为主,成交寥寥。 

      本就不够成熟的雕塑艺术品市场,在经过 国内艺术市场的“通货膨胀”之后,显得更加脆 弱。在短短数年间,知名雕塑家的作品飞速上 涨,而在市场行情走低之后,藏家面对着泡沫化 严重的艺术市场,似乎很难再对当代雕塑作品 提起兴趣。

没有艺术这种东西  只有艺术家而已

      事实上,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雕塑艺术在20世纪初的国际拍卖场上迎来了 高价时代。2011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为2000 亿美元,而雕塑作品的交易额则达到 200 亿美 元左右。一边是西方现当代雕塑拍卖的火爆场 面,一边是中国雕塑市场表现不佳,究其原因是 多方面的。首先,受到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当下整个中国的艺术市场处于调整阶段, “冷市”的称谓名副其实。其次,国内外藏 家群体对中国当代雕塑的认识不足,缺 乏对其价值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另外,关 于体量较大的雕塑作品的收藏、存放 问题,难倒了不少藏家。而雕塑作 品的可复制性,也让收藏者们担心 中国雕塑作品的价格评判体系是 否已被完善。 

      也许正如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所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 家而已。”欧美拍卖市场中的高价雕塑作品 大都属于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的创 作,而无论是毕加索,还是德加,无一不是兼 具画家、雕塑家、设计师等多重身份的艺术 家,材料并不是决定一件艺术品价值的关键 因素,重要的是创作者的知名度和历史地位。 

      例如,在 2000 年 5 月的纽约苏富比拍 卖会上,马蒂斯的作品《石碑中的女人》拍 出了 1275 万美元;2002 年,佳士得以 1430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了贾科梅蒂的《站立的高 大妇女》;2004 年,伦敦苏富比拍卖了印象 派大师德加的作品《十四岁的芭蕾舞女》,以 450 万英镑成交;2005 年纽约佳士得“印象 派和现代艺术拍卖会”上,罗马尼亚雕塑大 师康斯布朗库西的《空中飞鸟》以 2745 万 美元成交;同期,亨利·摩尔的《侧卧的母 亲和婴儿》拍出 570 万美元;2007 年 11 月, 毕加索的青铜雕塑作品《多拉·马哈》在纽 约拍卖会上以 2600 万美元售出;2015 年 5 月 11 日,贾科梅蒂作品《指示者》在纽约佳 士得“回顾往昔”专场拍卖会中以约1.41亿 美元的成交价易手,在刷新了艺术家世界拍 卖纪录的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昂贵的雕 塑作品。而在 2015 年底,一件毕加索的雕塑 《特蕾莎胸像》还引起了拉里·高古轩与卡 塔尔皇室的“归属权争夺战”。 

      而在香港及欧美市场中,具有国际影响 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的雕塑作品也开 始逐渐崭露头角。在 2005 年香港苏富比拍 卖会上,蔡志松的《故国·风 1 号》青铜版 第九件拍出 6 万港元;菲利普伦敦 2006 年 的拍卖会上,岳敏君的青铜雕塑《现代兵马 俑之六》拍出了34万美元;台湾艺术家朱铭 “太极系列”之《大对招》2007年在香港佳士 得春拍以 1488 万港元拍出;在香港苏富比 2011 年秋拍中,隋建国作品《世纪的影子》 的成交价达到 578 万港币。可见,中国当代 雕塑作品市场正在成长,而今天可能正是系 统性收藏价格较低的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品 的最佳时期。

图片 1.jpg

隋建国 世纪的影子 铝、 纸 1997 年 2011 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成交价 578 万港元

图片 1.jpg

施力仁 金刚哈雷 玻璃钢 2012 年 2015 年北京保利春拍成交价 58.9 万元

图片 1.jpg

张德峰 艳妆维纳斯 陶瓷景泰蓝 2000 年

2007 年北京华辰秋拍成交价 42.56 万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