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年的温度 纪念路德维希夫妇捐赠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张婷婷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28


1996年,德国收藏家夫妇将117件国际艺术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20年后的11月21日,中国美术馆和德国驻华大使馆合作举办“纪念路德维希夫妇捐赠20周年”文化活动,研讨路德维希夫妇所捐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重温20年来中德两国通过艺术而加深的友谊。20年来,中国美术馆每年都以这批藏品为基础组织与策划相关展览项目,这批艺术珍品已在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等地留下足迹。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上百万观众亲眼目睹了这批作品的风采。活动现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向彼得和艾琳·路德维希基金会主席布里奇特·弗兰茨博士颁发了“中国美术馆国际发展顾问”聘书。

当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纪念路德维希夫妇捐赠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道:“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在中国美术馆关于外国艺术品的收藏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其中囊括了众多世界级大师和国际一流艺术家的作品,诸如西班牙的毕加索,德国的彭克、吕佩茨、伊门多夫、巴塞利兹、基弗、里希特、海希,美国的安迪·沃霍尔、韦塞尔曼、利希滕斯坦,英国的大卫·霍尼克,意大利的古图索,俄罗斯的日林斯基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跨越西方艺术史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从波普艺术到照相写实主义以及新现实主义、涂鸦艺术等,展示了西方后现代主义以来艺术家关注现实、关注本民族历史与文化以及抒发自我情感的特定方式。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术界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这些作品无疑成为当时美术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启示。” 

20年前,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杨力舟见证了当时的整个捐赠过程。他动情地回顾道:“我不能忘记的是路德维希夫妇大量收购世界各国的美术作品,并分别捐给多个国家的数十个美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是他们伟大理想实现的最后一个美术馆。他们的捐赠完全是无偿的,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世界上有这样两位老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说,这批作品是他西方当代艺术的启蒙,他特别谈到原作对美术史的意义:“美学或者其他哲学研究,可以超越作品之外,谈它背后的理念,但对于美术史研究而言,必须要看到原作,才能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认为这是一次极有眼光的捐赠。它的意义体现在:一是西方艺术向东方的扩散,二是西方主流文化与东方主流文化的交汇。从美术史研究的角度看,至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受到国际美术史界关注的“世界艺术史”概念,路德维希夫妇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这也是对其收藏及艺术理念研究的重要方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从西方美术史教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这批捐赠作品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观看机会,对广大中国观众了解西方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路德维希夫妇跨越地域捐赠的义举以及所秉承和提倡的公益性资源共享的收藏理念无疑是令人尊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黎阳认为,路德维希夫妇的专业知识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法宝。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基于他们对待艺术的态度。他们的收藏超越了国家、民族和艺术形态的的限制,选择了当时很多主流之外的艺术家,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他们从艺术自身出发的收藏标准。并且路德维希夫妇当初在选择这批作品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民众接受程度等因素,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们的个人修养与智慧。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在致辞中表示,中德两国的文化背景、历史、语言有很大差异,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以及中国人对德国的了解,还没有跟得上经贸关系的兴旺发展,还有提高的余地。艺术这个两国关系的第三支柱应该发展壮大。布里奇特·弗兰茨在回顾路德维希夫妇的收藏历史时也说道:“路德维希夫妇认为应该在两国间建立一种信息交流的渠道,不是一个单频道,应该是双方之间能够交流各自的信息。他们认为艺术本身是深深扎根于人类之间的一个原始动力,这个原始动力驱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据悉,11月21日至2017年1月20日,“永恒的温度——纪念路德维希捐赠20周年特展”将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举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