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榆:艺术品拍卖是文物艺术品买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访中国内陆拍卖史见证人赵榆

王雪茹  发表时间:2016-11-02

摘要:中国内陆拍卖市场自“92国际艺术品拍卖会”至今,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在这20年间,拍卖市场经历了高峰期、低谷期,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期。但整体来讲中国内陆艺术品拍卖市场是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的。

编者按

中国内陆拍卖市场自“92国际艺术品拍卖会”至今,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在这20年间,拍卖市场经历了高峰期、低谷期,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期。但整体来讲中国内陆艺术品拍卖市场是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的。本报记者有幸采访到文化部前党办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文物艺术品经营前辈赵榆先生,听他讲述了中国内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前因后果。让我们在老先生的话语间重温中国内陆拍卖市场的前期发展。

采访地点:瓯江草堂

采访嘉宾:赵榆

赵榆,文化部前党办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中国文物艺术品经营前辈,为中国文物艺术品的经营献计献策,是中国文物艺术品经营政策最早的参与者和落实者。曾联络文物界和文化界各界人士,为中国内陆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见证了中国内陆拍卖市场的发展,为保护中国文物艺术品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榆老师_副本.jpg赵榆老师_副本.jpg

赵榆(本报摄)

艺术品拍卖是文物艺术品买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美术报网:您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拍卖业成立和发展的进程,跟很多拍卖界的前辈都是特别好的朋友,担任着我国十几家顶级拍卖公司的顾问,并且对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您是如何介入到拍卖市场的?

赵榆:我介入文物艺术品买卖是从1974年进入国家文物局工作开始,其间一直管理文物艺术品买卖工作,经历了文物艺术商店各个阶段的变化。结识了很多文物界的朋友,见证了与文物经营相关的各类政策。“92国际艺术品拍卖会”是我正式接触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之始,并在此次拍卖会的筹备上起到了连接各方的一个作用。

中国美术报网:是什么触动了拍卖界的先驱们去开辟中国内陆的拍卖市场?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赵榆:它是社会的需要,是文物艺术品买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产物”。

新中国建立之前,国家在文物艺术品买卖上主要由一些古董店经营,属私营。这些古董店经营时间都比较久。大概在清朝初期开始有古玩店。到了民国时期,特别是到了1949年前后,一些王府人员就把家里祖辈留下的东西拿去卖。解放之后,古董店作为一个小业主存在着。到了1956年,推行工商改造政策,就成了北京市文物商店,公私合营。“文革”开始后,就又成了国家的文物商店。“文革”时期,把文物商店划给了外贸。在出口的时候经文物部门鉴定,不符合出口规定的就积压下来,当时积压的文物艺术品达几百万件。资金、库存,数百万件文物就堆积如山,这样也给了外贸很大的压力。一直到1974年,国家才起草颁布了《国务院批转外贸部、商业部、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商业管理和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政策的意见》,该文件是有关文物商业的一个重要文件,是文物商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件规定:文物商店采用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管理方法。29个省市区都建立了文物商店,还建了70多个外宾门市部。外宾部的管理办法、火漆印的管理办法也都规范、完善了,文物商业开始兴盛起来。1982年是全国文物商店最红火的时期。

文物商店 王金鲁 秦公_副本.jpg

图:出自《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二十年》

后来北京、天津等地大的文物商店就采取了一个展销,到香港,澳门,新加坡。这些展销对文物商店也是个刺激。但是到了1992年的时候,文物商店再次面临重大困难,甚至濒临倒闭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有了“92国际艺术品拍卖会”。“92国际艺术品拍卖会”虽然总成交额不高,但对政策是一个突破,使大家看到文物商业新的希望。文物商店的经理们感觉到了文物商业可另辟蹊径,柳暗花明又一村。特别到94年嘉德那场拍卖,将十年未出售的两件作品:张大千的《石梁飞瀑》和齐白石的《松鹰图》分别拍出了209万和176万元。大家再次看到了文物商业的光明前途。于是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全国搞了6个拍卖试点单位。嘉德、翰海、中贸圣佳、荣宝斋、朵云轩、四川翰雅。经过试点,文物商业就有了新的形势。所以拍卖这种形式在当时救了走向萧条的文物商店,使得他又延续了一大段。后来兴起的拍卖公司的拍品,基本也都是文物公司提供。拍卖公司这个拍卖活动使得文物商业从1992年看到了新的发展契机,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

92国际拍卖会_副本.jpg

  图:出自《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二十年》

中国美术报网:在1992年第一次拍卖会正式开拍之前,前期准备工作筹划了多久?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赵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拍卖行业的振兴创造了有利条件,“92北京国际拍卖会”也真正把文物艺术品推向拍卖市场,开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先河。拍卖会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海关、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分局、北京市文化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当时按照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私人收藏的文物,除送到文物商店收购,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经营文物收购业务。可是92拍卖会的组织者经过多方联系和努力,硬是把2188件上至商周青铜器,下讫近现代书画,以及明清官窑瓷器,诸如西周“内”铜爵,西汉青釉绳纹双系壶,唐彩绘陶骑马俑,宋三彩花卉枕,辽黄釉马蹬壶,明白玉独角兽,明卞文瑜《山水图》轴,清梅清《山水图》轴,民国肖俊贤《山水图》轴,现代张大千《宋人诗意图》轴,现代吴昌硕《牡丹菊石图》轴,现代齐白石《松鹰图》轴等推向了拍卖会。这些文物主要来自北京市文物商店和中国文物商店总店。

从“92国际艺术品拍卖会” 之后,才有上海的朵云轩拍卖,接着1993年是上海祝君波主持的那场拍卖,1994年春天是嘉德拍卖,秋天是北京翰海。市场一下激活了。使得穷途末路、惨淡经营的文物商店一下有了一个激活的契机。

徐邦达94嘉德首拍_副本.jpg

图:出自《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二十年》

中国美术报网:中国内陆的拍卖有没有受西方拍卖方式或思想的影响?

赵榆:92拍卖那时候内地还没有艺术品拍卖,就从香港请来专家张宗宪、拍卖师胡文棨。操作过程基本是按着香港的苏富比、佳士得的模式。拍卖的文物都是经过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其中包括秦公、章津才等。第一场拍卖会之后,到了1993年朵云轩祝君波才培养自己的拍卖师。去香港的拍卖会上参观学习。很多拍卖师都是以这种形式练习。如朵云轩、嘉德、翰海的拍卖师。荣宝北京第一场拍卖请的是郑晓星。上海敬华第一场拍卖请的是荣宝的左安平。从92拍卖,我们就参照了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卖规则。我们的拍卖规则、征集作品、买家卖家的要求,都是参照苏富比和佳士得的规则。随着拍卖会的不断举办,我们的规则也在不断的变化。直到现在有了中拍协的拍卖规程,一百三十多条。现在我们就很规范。我们的规则是既参考了苏富比和佳士得,然后又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美术报网:92拍卖会开始之后,拍卖形式是否受到了各界支持?有没有不同意见?

赵榆:当时文物艺术品拍卖受到了各方的支持,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国家文物局当时就有顾虑,顾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有了拍卖之后,大量的文物外流,博物馆好东西征集不到。二、怕拍卖出土文物刺激挖坟掘墓。

所以中国内陆拍卖市场要搞试点,通过六个试点摸索经验,并探索出解决方案。对于第一点顾虑,制定了“优先购买条例”,国家博物馆需要的可以优先购买。优先购买法最初叫定向拍卖,定向拍卖使上拍的文物艺术品得不到最大价值的发挥,甚至面临流标的危险。这样拍卖公司、卖主和国家的博物馆都受到损失。经过几年的探索后,优先购买法取代了最初的定向拍卖,使文物艺术品市场价值得到了最大发挥。并一直沿用至今。第二,拍卖公司拍的东西必须经过文物部门鉴定,出土文物不能买卖,同时对拍卖企业进行文物政策教育。到现在大部分拍卖公司没有拍过有出土嫌疑的文物。

这样国家文物局的顾虑就得到了解决。所以才有2002年的第二个文物保护法。第二个文物保护法是拍卖企业的一个大的转折,有了法律依据,文物拍卖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甘学军曾经说,没有第二个文物保护法的时候,我们每次拍卖虽然国家文物局批准了,但是老的文物保护法是不允许的,他说我们是脑袋上顶着一个雷,随时都可能说你是违法拍卖。第二个文物拍卖法公布之后,文物艺术品市场得到了保证,迅速地发展。

中国美术报网:现在中国内陆的拍卖也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在您看来现在的拍卖市场跟最初的设想有没有太大的出入?

赵榆:基本是一致的。

艺术品市场是个小商业群

中国美术报网:您是一路看着中国的拍卖市场成长起来的,您觉得现在的拍卖市场是否在繁荣有序地向前发展?您觉得中国拍卖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有没有面临一些问题?

赵榆:当前我觉得大家的期望值太高。文物艺术品买卖市场在宋代就有,就是一个小商业群,需要的是少数,有的人也是少数。比如宋代的李清照夫妇、米芾等会买些艺术品,他并不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到了清代后期,民国时期,由于皇宫里和贵族家里的一些东西进入市场,使市场繁荣了一下,但它依然是个小商业群,它不是一个国计民生方面的大事。有了拍卖会之后,我们的文物艺术品价格成倍的增长,人们脑子就有些膨胀,特别是我们的一些理论家,说现在中国三大支柱企业是房地产、股票、艺术品投资,这样搞得大家都蒙了,理论的引导很糟糕的。本来是一个小众群体的事业,喜欢文物的、懂文物的是极少数,买文物的是极少数,有真的好的文物的也是极少数。然而有些理论的宣传,使得人们就以为艺术品市场成了国家的支柱产业。这样宣传之后,海外回流就成了问题。其实他就是小众团体的一个事情,所以大家在思想上在理念上就要回归一下,回归到这是小众团体的一个概念上来,这样人们心态就平衡了。

当然,通过文物艺术品拍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这是最主要的。现在民营企业建立博物馆,大的收藏家建立博物馆也都是对文物艺术品提高的一个认识。因为文物艺术品是不可再生的,买一件少一件。一开始艺术品市场的价格都很低,齐白石的画解放之后几十块一张,有了拍卖会之后,小品一两万,都很便宜。现在齐白石小品涨到上百万。所以市场对于价格影响还是好的。现在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真正的官窑器物价格都是在上升的。当代画家的画、前卫派的画降了,这也是一个合理的现象。当代画家的画前段炒作太厉害,这成了一个社会现象。说现在市场不好,主要是这一块。这是正常的,也是应该调整的。

中国美术报网:那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

赵榆:这需要我们当今的美术家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创作上,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创作出更多重大题材的艺术作品。现在看起来高价位的艺术品都是重大题材,不仅是艺术上,技法上也有很高的价值。这应该是一个标杆,引领我们当代的艺术家向老一代,特别是近现代这些老艺术家学习,比如齐白石先生、傅抱石先生、李可染先生、陆俨少先生、黄宾虹先生。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对重大题材的驾驭能力,创造出国家需要、人们喜闻乐见的重大题材作品,这才是自己的前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