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艺术品进入艺术市场的得与失——以青铜器为例论述文物艺术品的价值

文/清风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2-05

摘要: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中流通着很多珍贵的文物艺术品。文物艺术品特别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瓷器、玉器等蕴涵了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对进入艺术市场中的文物艺术品来说,人们更多的关心它们被强加的 “经济价值”,而忽略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最终被当做一种投资的工具。另外,由于文物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在其发掘和流通过程中也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流失,使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受损失。本文就“文物艺术品进入艺术市场的得与失”为主线,为读者进行详细解读。

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中流通着很多珍贵的文物艺术品。特别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瓷器、玉器等蕴涵了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对进入艺术市场中的文物艺术品来说,人们更多的关心它们被强加的 “经济价值”,而忽略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最终被当做一种投资的工具。另外,由于文物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在其发掘和流通过程中也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流失,使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受损失。本文就“文物艺术品进入艺术市场的得与失”为主线,为读者进行详细解读。

拍卖会。.jpg

当今艺术市场中文物艺术品的流通现状

在当今艺术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文物艺术品,如古代青铜器、玉器、漆器、佛教物品、建筑附属物件等等。随着二十几年来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文物艺术品进入市场的数量越来越多。文物进入市场一般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非法收购、发掘,海外回流,民间征集等。

从近几年的艺术市场行情来看,文物艺术品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7月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绘有“鬼谷下山”场景的元代青花大罐拍出了约合人民币2.3亿元的天价,创下了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同时也刷新了当时中国瓷器及中国工艺品拍卖的世界纪录;2006年11月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朝乾隆年间的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成交价为1.6亿元人民币;2009年2月26日法国佳士得拍卖会上中国圆明园流失海外的鼠首和兔首青铜雕塑以2800万欧元落槌,折合人民币约2.8亿元;2010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乾隆时期的一件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拍出2.2亿元的天价;同样是圆明园流失文物清朝乾隆“御制粉青釉浮雕龙纹罐”于2014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7400多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2015年3月纽约佳士得2015春季亚洲艺术周“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夜场上一件西藏11-12世纪铜瑜伽士坐像拍出486.9万美元的价格,折合人民币约3047万元。近几年来在整个艺术市场中这些古代文物艺术品造就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为整个拍卖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花大罐.jpg

元代 青花大罐《鬼谷下山图》

文物艺术品的内涵及内在价值

中国历史上“文物”二字联系在一起使用,始见于《左传》,其含义是礼乐典章制度。直到唐代才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含义。到北宋中期,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后又扩展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当时的学者把这些器物统称为“古器物”或“古物”。明代和清初对这些“前代遗物”比较普遍使用的名称是“古董”或“骨董”,而到清乾隆年间又开始使用“古玩”一词。这些不同的名称,其含义基本相同,但在很多场合,古董、骨董和古玩,是指书画、碑帖以外的古器物。

当今社会对“文物”的含义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以为“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技价值的一切物质遗存的总称。

很多文物艺术品在当今社会中基本没有实用价值,但在国内却是国宝级文物,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这些文物艺术品的价值已不仅仅是文物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面貌,其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价值并反映了这些文物的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如我国古代的青铜器。

青铜器是以青铜为原料制成的具有特定功用的铜器。古代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到后来特别是商周时期青铜器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礼器作为奴隶主阶级统治的象征,一方面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另一方面当时的工匠融进了自己的才智和艰苦的劳动从而使青铜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技术含量。概括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

从历史方面来说,我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用作祭祀等重要典礼活动,在这些青铜器上往往铸刻很多文字来记载这些祭祀活动的过程。这些铭文一般铸于器物的腹部、肩部等显著位置。铭文内容颇为广泛,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到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多方面,具有书史的作用。这些铭文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由于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

古代的青铜器在制作工艺方面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同时,古代青铜器从制作工艺上来看,又有很高的科技价值。在汉代大量出现的虹管灯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既实用又美观并且具有环保功能的科技产品。如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的长信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另外在其灯座上还有活动的环壁形灯罩,根据需要可以调整照射方向,控制灯光的强弱。灯罩、灯座、头部还可以拆卸,便于擦拭清除烟尘,真可谓巧夺天工。

长信宫灯.jpg

长信宫灯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文物艺术品进入艺术市场带来的影响

文物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就其历史意义而言,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任何复制品都不能取代的,其价值也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但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以经济价值来评估、衡量其价值,所以进入市场中的文物艺术品的价值必然要通过价格来体现。在艺术市场中文物艺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要正常流通就必须遵循市场的运行规律。所以承载着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的文物艺术品从进入艺术市场之初就被强加上了经济价值。文物艺术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独一性,其进入艺术市场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在市场中流通的文物艺术品其真正的价值难以得到体现。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中,文物艺术品基本上是被所谓的收藏家们当作一种投资的工具,以致在市场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价格也一路攀升。文物被当作商品在市场中流通,不能否认有当今社会对精神文化需求因素的存在,但更多的体现出了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关注。文物艺术品在市场的流通中,更多被关注的是它们的经济价值,而他们本身所蕴涵的文化以及艺术造诣会被忽略。我国古代青铜器往往通过铭文或纹饰记载着当时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恰恰是我国现当代专家学者研究古代社会及对中华民族寻根探源的重要依据,所以这将不利于我国断代工程的顺利进行。另外,这些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在市场中频繁流通,只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将不利于文物艺术品的教育审美功能的体现。

其次,大量文物赝品的出现会导致艺术市场的混乱。由于文物艺术品的独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有些为牟取暴利者制造生产了大批量文物赝品,使其投入到市场中,直接冲击了艺术市场合理的运作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很多文物赝品打着“高仿工艺品”的名号,却卖出高于工艺品的价格。据统计,2007年全国的艺术品拍卖行拍出的官窑瓷器竟多达2万件;2006年到2009年拍出的乾隆年间玉玺也多达100方。然而事实上,从皇室外流到民间的乾隆玉玺只有3方。这些文物赝品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而且也给文物鉴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特别是现当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参与,造假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以至于达到乱真的地步,其仿真程度仅凭肉眼很难分辨真假,严重扰乱了艺术市场秩序的正常发展。

再次,不合理的挖掘以及频繁的流通可能会导致珍贵文物艺术品的损坏。由于文物艺术品是不可再生的,也就决定了它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在市场中想靠文物牟取暴利的人除了造假售假外就是非法盗掘古代大型墓葬。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1990-2000年之间被盗的古墓有20万座。而像河南、河北、陕西这些文物大省,几乎到了“无墓可盗”的地步。另外,由于这些盗墓者盗掘古墓完全是为了功利目的,他们在盗掘的过程中为了快速有效地达到目的,在挖掘方法上通常采用爆破的方式,完全不考虑对墓葬内珍贵文物的不良影响。而且他们在盗走文物的同时也破坏了墓葬内的形制和布局,为以后专家学者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

另外,大量文物流向市场,还导致了大批国宝级文物的流失。很多非法获得的文物会以各种渠道流入市场和流出国境,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物走私日趋严重。走私文物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从古遗址墓葬、博物馆中盗窃,从古玩市场购买,从文物拍卖市场购得。而盗掘和文物“黑市”是其最直接的源头。民间旧货市场普遍存在着超范围经营现象,不少打着“古玩”旗号的店铺,私下进行各种非法文物交易。文物走私分子从以前的个人携带少量文物,发展到通过集装箱夹藏,以及通过邮递快件渠道大批量多品种走私文物出境。据不完全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美国各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石雕比故宫还多,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瓷器举世闻名,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立东方博物馆仰韶时期的彩陶是世界之冠。蕴涵中华文明的文物艺术品的大量外流不仅不利于我们对中华文明的探索研究,而且也有损于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民族尊严。

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是创作者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同时也是创作者自身修养的体现。艺术品本来不是商品,但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某种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它作为特殊的商品进入了市场,也正因如此才形成了艺术市场。文物艺术品作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在中国历史上并非近现代才出现,在古代便已有之。但近代以来,随着文物艺术品价格的不断高涨,人们片面追求其经济价值,导致大量文物赝品的出现以及大量珍贵文物艺术品的外流,这必然不利于文物艺术品的传承与保护,也不利于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弘扬。所以这些具有特殊意义,蕴涵巨大价值的文物艺术品尽管是整个拍卖市场成交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就其文化内涵来说,它们不适合作为商品在市场中流通,因为它们是我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其所有权应该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在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迫切的今天它们最好的归宿应该在博物馆,通过对其进行专业的技术保护及科学研究从而使之呈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中,充分体现它们的真正价值,而不应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和理财工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