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耘春:文化繁荣时代国民审美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徐耘春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10-27

【本期话题】教育发展中美育的缺失

策划:李腾 李振伟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平衡发展问题也值得重视,比如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美育不足的问题。最近一则小学课本“丑得让人哭”的新闻令人侧目,对比当今和三十年前的小学课本,教材整体设计和插图呈现“粗劣”的感觉,作为启迪读物对儿童的审美影响可想而知。其实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学校,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到的动漫和绘本读物等也多有模仿欧美和粗制滥造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和今天美育在当今国人心中的地位直接相关,学校的应试机制把分数之外的东西淡化了,而家长和教师功利化的教育态度对美育产生不利影响。美术教育家何韵兰在一次采访中说:在我国美育目的是什么,从官员领导到普通百姓,大部分人是不清醒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显著增强,当今社会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但人的认识提升和品位增长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培养,美育等多重文化因素同样起到深层作用,因而怎样提升美育并重视其内在价值很重要。本期话题请多位美育专家一起探讨教育发展中美育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繁荣时代国民审美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徐耘春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国人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外出旅游、走进文化艺术场所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息日在美术馆里看演出、听讲座、看电影、喝咖啡、赏音乐会已成为年轻人最新的时尚生活方式。除了各大专业展馆外,大型商场、购物中心也往往会辟出一大片空间举办各种美术展览,票价虽一般很不亲民,但参观者仍络绎不绝。不过在这逛艺术展馆热潮的繁荣表象下,我们也必须思索,国民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的高度是否已与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速度相匹配?我们的艺术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能否培养出跟上时代和文艺发展潮流的,具有良好审美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公民?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从下面几则社会文化热点中可看出一些端倪。

美育2.jpg

装置《天使在等待》

2016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期间,上海玻璃博物馆参观人数是平时的几十倍,一件名为《天使在等待》的装置作品被两个熊孩子在参观的过程中觉得有趣,而摇动玻璃翅膀,致使作品残缺。家长在这一过程中,竟然全程都在使用手机拍照,全然没有觉得这是在损坏作品,反而鼓励孩子与作品进行“互动”。艺术家随后将残缺的作品命名为《折》,并将监控的视频与作品一起陈列,在用以警示参观者善待作品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国人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缺失的无声抗议。

meishubao/2017110114293871004.jpg

装置《折》

无独有偶,2017年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在人气和门票收入双双创出历年新高的同时,真正的遗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佛像却惨遭“黑手”,即使雕像前都设置了隔离栏和警示带,一些雕刻精美的佛像仍被数以万计的游客以沾“仙气”为名轮流抚摸,整个佛像被摸得棱角尽失、黝黑发亮,上演现实版“被路人转黑”讽刺一幕。究其原因,一位女士的话值得思索:“可能是对佛像太喜欢了吧,知道不文明,但还是想亲密接触一下”。 

再把目光拉回到笔者生活的上海。2017年10月8日,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特展正式落下了帷幕,标志着2017年夏季上海最大的一场全城文化盛宴的终结。据统计,在为期102天的展期中,观展人数高达38.4万人次,每天平均排队超过4小时,单日最高客流8846人,配套展览的文创产品累积销售额达1700万……这些数字都创下了一系列上博之最。“到上博看大英百物展”成为日常新闻、网络、社交媒体以及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现象级的话题,成为白领在写字楼里比拼“文艺”的一种标尺,同时展览所体现出的国际化视野、历史与未来文明包容并蓄、追求不断进步超越的气质,也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气质的完美体现。不过不和谐的声音也时常出现,“为什么足球运动员德罗巴的球衣、VISA信用卡也可以成为艺术品”、“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作品好丑”、“为什么这么火爆的展览不能拍照”……各种疑问充斥着各大社交网络。

9adb481d83d040c29b4572395e7b8b80.jpeg

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特展

总结以上的案例得出一些共性的结论:首先是国人对于艺术作品缺乏相应的鉴赏知识与方法,美术审美和品鉴能力不足;其次,针对艺术作品的不文明现象既折射出青少年审美与道德教育的缺失,也与学校美育中的育人功能的不到位有关;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国现在的艺术教育在发展青少年艺术鉴赏与审美素养方面尚无法满足国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学校美术教育在审美与育人这两方面还存在短板与不足。

提升国民审美素养的关键在于学校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当前核心素养时代的学校美术教育应改变过于侧重学生美术技能学习,认为通过高水平的艺术专业实践是发展学生审美素养有效途径的固有理念。殊不知,要发展学生高水平的艺术鉴赏力,学生必须要对具有典范性和体现技术卓越性的艺术进行审美感知,要获得这种感知需要的是亲临艺术现场的学习,所以,审美教育应强调经典与现场。而高水平专业艺术技能教育普及具有不可操作性。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人生的主要目标是成为社会公民,担当各种社会角色,而不是成为艺术家。美育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增添一种生命的丰富和美好,是锦上添花,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过于强调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技能,而应注重发展人的审美反思与审美品鉴能力,培养学生成为艺术的“美食家”,洞觉并体验到艺术与其他各种事物的美好,形成高雅的品位和格调。

同时,美术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与美术修养,更好地开展美术鉴赏教学。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与美术老师自身文化修养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以中国画鉴赏为例对鉴赏者提出了“看、见、观”三种不同境界的要求,其中“看”和“见”是基本的分析作品阶段,而“观”则需整个人身入其境地运用心去与作品相对,进入真正的个人化审美阶段,而只有到了这一精神哲学境界的阶段才够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而我们当前的美术鉴赏课,由于大部分美术老师自身的人文底蕴不高,教学追求浅层次的方法创新而缺乏深入的文化挖掘,因此美术鉴赏课的质量整体偏低,而低质量的学校美术鉴赏教育自然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国民大众。

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应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作用与价值,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当前时代发展、社会变革中所具有的重要贡献。在当今的时代,艺术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促进个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单纯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青少年实现以下三个角色:作为个人,富有创意和理想,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发挥个人的潜能,把美感融入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作为创造者,具备创造富有美感的产品的专门技术和责任感、建设社会的创造技能以及协作精神,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公民,具有美德以及构建和平世界的想象力,能在家庭、团体、部落、国家和整个世界中和谐相处,实现世界和平、绿色地球的愿望。

当全社会都能站在这一高度去思考艺术教育这一独特的贡献时,美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被人认同和接受,国民的审美素养才会得到全面的提高,届时,上文案例中那些在艺术品面前的不文明现象以及对着艺术作品“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形恐怕就不会出现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