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一个全面的贾科梅蒂

阿弥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8-23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是20世纪最伟大、最有名的雕塑家之一。自1966年贾科梅蒂去世后,他的作品常常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大型展览上——仅在过去的10年,这些展出地点就包括法国、土耳其、西班牙、意大利、巴西、阿根廷、德国、荷兰、美国和中国。近日,他的大型回顾展“贾科梅蒂”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250件作品的规模为我们系统地了解贾科梅蒂的创作生涯提供了契机。

meishubao/2017082316100012531.jpg

工作中的贾科梅蒂

此次展览共计10个展厅。在作为“开篇”的第一个展厅里,陈列的是头像和半身像作品,表现的都是他最亲近的人:父母亲,弟弟迪耶戈,妻子安妮特,还有西蒙·德·波伏娃这样的好友。是的,不管在一生中对多少种艺术风格和形式着迷,贾科梅蒂始终没有放弃肖像创作:从16岁的作品《小孩头像》(Head of a Child)开始,到其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肌理性非常强的作品,他的肖像创作在时间上跨越了40多年。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贾科梅蒂风格的变化:1920年代对家庭成员的表现尚处在写实主义的范畴;1930年代搬到巴黎后,在风起云涌的艺术运动的影响下,作品风格多变起来;晚期的作品则以深深的沟壑和强烈的肌理来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些头像的集合为我们抽象出了艺术家艺术生涯的脉络——艺术家用双手塑造了人物,时间则在无声的流淌中塑造了艺术家。与其说我们看到的是风格各异的雕塑人物,不如说看到的是以创作为镜的艺术家自己。

meishubao/2017082315535292676.jpg

贾科梅蒂,《小孩头像》,约1917-1918年

meishubao/2017082315550674295.jpg

贾科梅蒂,《西蒙·德·波伏娃》,1946年

1920年代中期,贾科梅蒂开始在作品中融入观念,作品由写实向抽象过渡。亨利·劳伦斯和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等雕塑家创造出的新形式吸引了他,非洲和海洋地区的抽象工艺品也给了他很多灵感。1929年的作品《凝视的头部》(Gazing Head)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一张方形的“脸上”,两条凹陷的椭圆形长条似乎是向外张望的眼睛。正是这些具有高度原创性的作品引起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注意,1932年,贾科梅蒂正式加入了超现实主义团体。

meishubao/2017082315574785684.gif

贾科梅蒂,《凝视的头部》,1929年

和其他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一样,这一时期的贾科梅蒂对“无意识”保持了极高的关注度,在动荡的政局下,这种“无意识”是通过暴力、色情及死亡的相关形式呈现的。《被抓住的手》(Caught Hand)表现了一只被机械绞住的手,这来源于贾科梅蒂弟弟迪耶戈在使用农业器械时发生的意外;而《割喉的女人》(Woman with Her Throat Cut)更为惊悚:喉咙的解剖形状被单独雕造出来,“女人”则是一只形态奇异的螳螂。

meishubao/201708231558402669.jpg

贾科梅蒂,《被抓住的手》,1932年

meishubao/2017082315594212809.jpg

贾科梅蒂,《割喉的女人》,1932年

1930年代后期,贾科梅蒂逐渐放弃了超现实主义的表达。动机似乎并不难理解:当时的世界已经在战争中满目疮痍,而魔鬼的身影在欧洲到处游荡——如果在艺术中继续制造魔鬼,还有什么意义呢?存在,似乎只有存在是最要紧的。在和萨特等人的交往过程中,贾科梅蒂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关乎人,关乎人的生存。

meishubao/2017082316113253789.jpg

贾科梅蒂,《行走的人》,1960年

meishubao/2017082316024525775.jpg

贾科梅蒂,《指手画脚的人》,1947年

在贾科梅蒂人生的最后25年,拉长、瘦弱且表面粗糙的小人成了最主要的创作内容。瘦弱的形式昭示着客观环境的剥夺,而粗糙的表面则是磨难带来的触目惊心。在细部的刻画上,最具表现力的是雕塑的脸部:在这些瘦长的空间里,眼睛、鼻子和嘴巴均被作同质化的处理,它们拖泥带水地连接在一起,而脸部的皮肤更是被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沟壑替代。人物的形象并不清晰,存在在这种朦胧的昭示中变得虚无。而这种“虚无”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世界观,还是他的“视觉观”,他曾说:

“有时在咖啡馆里,我观察一个从街对面走过去的人,看起来就很小,一个小型的雕像。我感到奇怪,但又无法想象出他真实的大小,在街对面简直像个幽灵。可是你走近一些,他又变成了毫不相干的另一个人。如果再走近一些,譬如两米远的地方,我就根本见不到这个人了。他不再是原来的大小,而是占据了你的整个视野,变成模糊不清的东西。如果你走得再近,那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时你已经从一个领域进入到另一个领域。”

身为一个具有自我反省意识的艺术家,即便已经功成名就,贾科梅蒂依旧在不断地突破着自己,上面这段具有哲思意味的思考就是证明。他也曾说过:“我有一种感觉,或者说一种愿望,那就是,我每天都在进步。这种信念给我工作的动力,促使我领悟人生的要义。”他一直恪守这条信念,直到死去。

meishubao/2017082316042548577.jpg

贾科梅蒂,《威尼斯女人》,1956年

meishubao/2017082316055197071.jpg

贾科梅蒂,《卡洛琳》,1965年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一些从未对公众开放过的作品,比如说雕塑系列《威尼斯女人》。1956年,贾科梅蒂代表法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并在同年创作了这一系列作品。《威尼斯女人》是一队女性哨兵的形象,她们脆弱、优雅,但却有着坚挺的姿势,在明亮石膏材质的映衬下显得坚忍不拔。除了雕塑外,展览中还出现了贾科梅蒂的绘画作品。二战之后,贾科梅蒂又重新拾起了在少年时期丢掉的画笔,他笔下的人物如同其头像雕塑一样,都是对身边亲朋好友的描绘。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