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背后 | 弗里德里希《云雾中的漫游者》:远去的浪漫派

姜丰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8-14

摘要:画中近景是一座嶙峋山崖,崖上是一位拄着拐杖的欧洲青年的背影,他左腿略向崖外方向跨出,似乎在考虑去探索远方的茫茫群山和翻腾云气。中景是山峦,远景还是山峦,山与山之间,是仿佛永无休止的苍茫云海。

meishubao/2017081402084851636.jpg


弗里德里希:《云雾中的漫游者》,远去的浪漫派


画中近景是一座嶙峋山崖,崖上是一位拄着拐杖的欧洲青年的背影,他左腿略向崖外方向跨出,似乎在考虑去探索远方的茫茫群山和翻腾云气。中景是山峦,远景还是山峦,山与山之间,是仿佛永无休止的苍茫云海。

由于人们看不到青年的脸孔,所以对他的往昔和理想都似乎失却了想象,只能更多注意他的身体,他的身体是否患病,患着那时肆虐于艺术贵族们当中的肺结核,虚脱而高傲?他的身体是否正决然要向远方行去,无论浪漫的远方有怎样的危险?他的脚下是否已经是万丈深渊?

他的脸孔看不到,但那脸孔想必是尊严而冷峻的吧,没有人能看到他的眼睛,但仿佛整幅画都在青年的眼光笼罩之下,透露着萧瑟与沧桑之感……

那是德国浪漫派的一副著名风景画画作,苦命天才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云雾中的漫游者》。弗里德里希死于1840年,但作品从20世纪初才逐渐为人推崇并成为最能代表德国浪漫派精神的画作。

从此,德国人的书架上开始大排大排出现有关弗里德里希及他伟大画作的艺术批评文集,仿佛聆听到历史深处传来巨大的回响,一个死了快100年的艺术家终于被人接受了,这毕竟是一件使人想起来就不无荒诞感的事情。如果批评家那么识才,此君在世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难道他们只能看得懂死人的作品?而德国浪漫派,似乎就真的是一种致死的浪漫冲动。

对了,浪漫派分国度,英国浪漫派就与德国浪漫派大有不同,英国的拜伦、雪莱,乃至湖畔派华兹华斯,他们代表的浪漫精神是叛逆的,往往诉诸于民主意识、民族觉醒,有着改革诉求与追求天地之大美的情怀的。

而德国的施莱格尔、诺瓦利斯、布伦塔诺、克莱斯特、霍夫曼等人代表的浪漫精神更多是内倾的,德意志人坚韧的意志、火热的内心,有着阴暗与深邃、狂放与傲慢的双重性,那是另一种不同的浪漫情怀了。

说起来,欧洲浪漫主义精神还是在18世纪末发端于德国,由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等掀起,随后在欧洲各地出现,波及范围大,影响深远,其“余波”至今尚未停息,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领域,震荡了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云雾中的漫游者》,我们首先容易想到的自然是德国浪漫派。记得今年6月初,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展出的“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明明重要看点是莎士比亚,但展览还是从英国浪漫派开始布展,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德国浪漫派的影响早已远远越过了德国,在英国乃至其它欧洲国家,获得了更加巨大的影响。当时笔者曾问讲解员,“好像缺德国浪漫派的部分,要是再丰富下就更好了。”讲解员回答,“如果能够有弗里格里希的《云雾中的漫游者》就好了,再补充会嫌多,其实这一幅画也够了。”从这个小细节,倒可以看出《云雾中的漫游者》的地位,仅仅是它出现,已经可以完完全全代表德国浪漫派了,其地位可想而知。

如果再穷究下浪漫派背后的固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艺术家、诗人们的弱点,那么过度的滥情,语言的修饰与夸张带来的情感与理性的膨胀等,都是值得反思的,浪漫派的历史局限性,尤其是其中某些代表艺术家、诗人的历史局限性,更是有目共睹。从这个角度看,《云雾中的漫游者》蕴含的象征性,这简直是浪漫派,无论是德国还是英国乃至其他国家浪漫派们的一剂济世良药了,一个男子,一个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男子,对这个时代投以黝黑的背影,而向苍茫的暮色投以深沉的目光,这目光不可见,然而穿透万有,是一种歌德意义上“在高处”的目光,是对浪漫派的深沉反思与新的召唤,随着一轮夕阳的逝去,新生的朝阳必然永恒回归,但在越来越幽深与灿烂的目光下,这朝阳必将愈发蓬勃炫美,因为那是经过主体人省视与敞亮的新的人类之光。

《云雾中的漫游者》用了弗里德里希最惯用的背影图式,这背影的姿态蕴含着对浪漫派的反思与沉淀意味,观看久了,似乎这位画中的“云雾中的漫游者”重回大地,化为许多黑色的凝视夕阳的背影,然后又消失在无涯的时间当中。弗里德里希还有其它画作如《海岸边的背影》《窗边的女人》《白色的悬崖》等,画中人也多是背影,透过画,似乎包围着人物的黑暗被光点亮,目光笼罩的范围似乎产生了聆听的声音,一些正在说出的话音,韵味悠长。在弗里德里希的画中,目光似乎成为了不可穿透的实体,那是浪漫派过度张狂、恣肆、无谓的目光的沉淀,成为一种观者可以重新审视的实体,观者不大能找到目光的来源,譬如《云雾中的漫游者》,背影中怎么看到背影人眼睛的目光呢?

但是我们似乎是透过背影人的眼睛在看,看那带着一些寂灭感,同时如同炽热熔岩般即将喷薄而生的太阳——那究竟是夕阳还是朝阳?归根结底,观看者也迷惑了。

无论是德国还是英国浪漫派诗人们都曾有对浪漫激情的反思,如济慈就曾经说过,“太阳就是太阳,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他的意思是诗人们要学会用未经语言形容词牵引的自然眼光去看万事万物,如同现象学家那样“直面事情本身”,而不是随意为事情附加种种人为性,尤其是文化附加的历史积垢。

而看弗里德里希的《云雾中的漫游者》,我们还是更多把画中人看到的当成是夕阳吧!毕竟很多批评家都这样看,他们这样看,或者真是看到了浪漫派的夕阳从它升起的时候就在不断的坠落中,德意志民族的狂暴与挚爱都是富有超验质地的,有希特勒的种族灭绝,也有默克尔总理对难民们的大爱,有横扫一切的钢铁意志,也有绕指柔的博大精神,德意志的民族性,不正是《云雾中的漫游者》表达的吗?在画中背影人那似乎永恒临在着俯瞰一切的目光中,那代表的是生命、死亡,还是涅槃之境?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