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妻镜头下的新中国——高帆与牛畏予的摄影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6-15

高帆(右)与牛畏予1997年在上海

高帆、牛畏予是20世纪重要的摄影家。他们夫妻二人在抗战时期投身革命,用摄影记录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诚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言:“他们的摄影实践参与书了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时期的中国摄影史,为我们部分地展现了自20世纪3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中国摄影状貌。它们不同于民国时期的摄影审美,也异于80年代开始的将摄影纳入艺术领域的学术探讨。他们摄影的关键词是:民族、国家、人民。”

 meishubao/2017061516272971086.jpg

高帆与牛畏予1951年在重庆

高帆生于1922年,逝于2004年,浙江萧山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干事、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等职。参加了上党、定陶、临汾、晋中等战役的战地摄影。在战争期间,历任《战场画报》《人民画报》《华北画报》的主要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西南画报》主编,解放军画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中国摄影》主编。是中国摄影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中国摄影学会)理事、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

高帆的摄影成就集中体现于战地摄影,他的《定陶战役》《临汾战役》《北平入城式》《毛主席在西苑机场》等系列摄影作品,成为了重大历史时刻的记忆载体。在当时,这些作品具有产生鼓舞和改变人们生活与思想的强大感召力。牛畏予在《高帆印象》一文中写道:“我和高帆工作都很忙,也不经常谈摄影。以前我们都要开很多会,很晚才回家。所以到了家也很少谈工作。我也不想评价他的照片,因为这些还是让别人去评价吧,如果一定要说,我和大家的看法一样,这些照片是珍贵的文献资料。”

meishubao/2017061516342286504.jpg

高帆《1945年6月,安阳战役北流寺战斗》 明胶银盐 60.96cm×50.8cm  1945年

meishubao/2017061516352549151.jpg

高帆《临汾战役,我军爆破手进行连续爆破1948年3-5月,山西》 明胶银盐  50.8cm×60.96cm

meishubao/2017061516292933255.jpg

高帆《进入北平城1949年2月3日,北京》 明胶银盐  50.8cm×60.96cm

meishubao/2017061516305279180.jpg

高帆《北平入城式,解放军宣传队的军车经过西四牌楼1949年2月3日》 明胶银盐  50.8cm×60.96cm

meishubao/2017061516321796092.jpg

高帆《北平各界庆祝和平解放,群众在天安门前听叶剑英讲话》 明胶银盐  50.8cm×60.96cm 1949年2月9日

 牛畏予生于1927年,河南唐河县人,1945年春参加革命,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1948年任《华北画报》摄影记者,后随二野南下,在《西南画报》工作,1951年初转业到新闻摄影局任摄影记者,任新华社华北分社摄影组长、北京分社摄影组长,1955年回到总社任中央新闻摄影记者,1973年调任对外组摄影记者。1978年任香港分社摄影组长,1982年离休。

作为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摄影师之一,牛畏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拍摄了一批重要的女性形象,如:何香凝、康同璧、裕容龄、赵青、张权、孙维世,以及新中国第一个三八妇女节、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等内容广泛的题材。

meishubao/2017061516413399295.jpg

牛畏予《何香凝》 明胶银盐 50cm×50cm  1961年

meishubao/2017061516423586961.jpg

牛畏予《裕容龄》 明胶银盐 33cm×50cm  1961年

在新闻现场拍摄环境肖像,是牛畏予摄影的主要特点。牛畏予所拍摄的《华罗庚》是新中国成立后有代表性的人像摄影作品。在其肖像作品中,不但包括1955年全国美展的参展画家于非闇、吴镜汀、王雪涛、陈半丁、姜燕等人,也包括牛畏予在50到60年代所拍摄的钱学森、茅以升、郭沫若、蒋兆和、齐白石、王进喜等。

meishubao/2017061516442835047.jpg

牛畏予《画家陈半丁》 明胶银盐 60.96cm×50.8cm  1955年

meishubao/201706151645063347.jpg

牛畏予《画家蒋兆和》 明胶银盐 50cm×50cm 1980年代

meishubao/2017061516461371392.jpg

牛畏予《梅兰芳与齐白石》 明胶银盐 54cm×37.4cm  1956年

但牛畏予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现各民族的普通劳动者。在40年的摄影生涯中,她曾重走红军长征的雪山、草地,4次到四川阿坝拍摄专题,2次到新疆,1975年在西藏做长达8个月的采访……这使她积累了十余本拍摄笔记和大量未发表作品。高帆与牛畏予之子高腾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的母亲也没忘记父亲的提醒:摄影要走出去。母亲拿回的不发稿的废片,父亲又认真筛选,剪裁后贴在卡纸上进一步审视。他说不要轻易丢掉废片,留着,让时间来沉淀,也许它会成为一张不错的片子。”时至今日,一些当时缺乏鲜明宣传主题的“废片”,似乎更能呈现历史的原貌。

meishubao/2017061516473428064.jpg

牛畏予《藏族女犁手》 明胶银盐60.96cm×50.8cm  1960年代    

meishubao/201706151648322652.jpg

牛畏予《四川红塔公社的女社员》 明胶银盐 60.96cm×50.8cm  1963年

meishubao/2017061516575657393.jpg

牛畏予《“跟我走”》 明胶银盐 50.8cm×60.96cm  1960年

6月9日至6月18日,“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亮相。展览精选了高帆、牛畏予摄影艺术生涯各时期代表性的作品一百余件,全面呈现了他们从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时期赤诚的艺术情怀。展览分为五个部分:“他从太行来——高帆战争时期摄影”“平生只负云山梦——高帆新中国时期摄影”“女性风华——牛畏予女性题材摄影”“时代风貌——牛畏予肖像题材摄影”“边疆山河——牛畏予边疆题材摄影”。展出的部分作品是两位摄影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原作,呈现了不同年代摄影印放与装裱的材质与工艺。其中包括高帆摄制的战争时期的摄影原作,以及自1950年代至1970年代高帆亲自印放并设计、贴裱在卡纸上的风景摄影、人像摄影作品10余幅。观众也将欣赏到包含纸基银盐红松木背裱、纸基银盐、彩扩、转染等多种媒材工艺的牛畏予摄影作品10余幅,作品由当时新华社摄影部的资深暗房技师印放,是展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摄影制作技术的最高工艺的作品。


meishubao/2017061613101939862.p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