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张
  • 640-1
  • 640
图集

名画背后 | 胡同庆:精彩的模仿——达·芬奇名画《哺乳圣母》与洛伦泽蒂的《圣桑的圣母像》

胡同庆  发表时间:2017-04-26

    《哺乳圣母》(图1,又名《丽塔圣母》),是15世纪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画之一。达·芬奇的这一幅圣母像,完成于1490年,高41.9厘米,宽33厘米,布面蛋彩画,现藏于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达·芬奇的这幅《哺乳圣母》被人们誉为达·芬奇的“十大经典画”之一,有人介绍说:“画面上传达了一种深沉温柔的母爱。作品中的圣母玛利亚,形象丰满,神态恬静,表达出—种年轻母亲的爱子之心。她嘴角的微笑,是伟大的母爱中共有的,那种微笑似乎能抚平一切哀伤。这一奇妙的画法,除了达·芬奇本人对艺术的敏感以外,还要归功于他发明的晕涂法。这种技法能处理出不同色之间,以及明暗之间微妙的过渡,创造出柔和朦胧的效果。”

meishubao/2017042812202014470.jpeg 

      然而,这幅被人们誉为达·芬奇经典名画之一的《哺乳圣母》,实际上是达·芬奇的一幅模仿之作,对此至今却无人知晓。 

达·芬奇这幅画创作于1490年。而早在1330年,意大利的另一位画家安布罗吉奥·洛伦泽蒂(1290—1348),已经创作出一幅木板蛋彩画的圣母像,即《圣桑的圣母像》(图2)。 

如果将达·芬奇的《哺乳圣母》与洛伦泽蒂的《圣桑的圣母像》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有着很高的相似度。 

       首先,我们将达·芬奇的《哺乳圣母》作反向处理,就会看到其与洛伦泽蒂《圣桑的圣母像》的画面,在构图上几乎完全相同。圣母均为大半身像,头部偏向左侧呈35~45度,脸部均为大约五分之三的角度;圣母的身体也均略向左侧,露出左乳让婴儿吮吸;圣母怀抱婴儿的姿势也基本相同,只是洛伦泽蒂《圣桑的圣母像》中圣母的左手指头露出较多,比较僵硬,另外圣母的右手是从侧面托着婴儿的屁股,达·芬奇《哺乳圣母》中圣母的右手是从下面托着婴儿的屁股。 

       其次,婴儿在圣母怀抱中的位置、形体、身姿、形象等也基本相同,特别是婴儿头部的角度完全相同,眼、耳、鼻、嘴等形象也几乎完全相同,只是身姿和脚姿略有一些变化,但婴儿的左腿都翘起蹬在了母亲的右手肘上,右腿也都是顺势垂下。有所不同的是,洛伦泽蒂《圣桑的圣母像》中的婴儿被一浅红色布半包裹着,半裸;而达·芬奇《哺乳圣母》中的婴儿没有用布包裹,全裸。 

从整个画面的构图来看,达·芬奇《哺乳圣母》与洛伦泽蒂《圣桑的圣母像》非常相似,但从细节的处理来看,则显示出不少差异: 

     《圣桑的圣母像》画面背景是三角形屋顶状的画框,《哺乳圣母》画面背景是两个拱形窗户,透过窗户是蓝天白云和远处起伏的山峦;《圣桑的圣母像》中,圣母和圣婴都描绘有头光,《哺乳圣母》中则没有;《圣桑的圣母像》中的圣母头上有黑白两层头巾,外层戴黑色的连帽披巾,里层即前额是白色的头巾,白头巾的左端散开垂在前胸,右端拧成麻花状的一绺顺势轻轻搭在左边肩上。而达·芬奇《哺乳圣母》中圣母头上则是棕色头发紧贴头部向两边平梳,头的后半部戴有黑色布帽子(或大纱巾),耳侧有一长条纱巾顺势垂于胸侧。 

meishubao/2017042812211362915.jpeg

        又如,两幅图中的婴儿虽然都是胖乎乎的,手捧母亲的乳房作吮吸状,眼睛向外看,非常好奇的样子。但洛伦泽蒂《圣桑的圣母像》中婴儿的头发呈卷曲状,紧贴头部,达·芬奇《哺乳圣母》中婴儿的头发则呈蓬松的卷曲状。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在构图和主体形象方面,达·芬奇《哺乳圣母》与洛伦泽蒂《圣桑的圣母像》几乎完全相同,但在一些细节描绘上则有许多差异。显然,达·芬奇在总体布局和构图上模仿了洛伦泽蒂的《圣桑的圣母像》,只是在细节描绘上作了一些修改而已。因为洛伦泽蒂的《圣桑的圣母像》比达·芬奇的《哺乳圣母》大约早160年,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后者模仿了前者。 

        虽然达·芬奇的这幅《哺乳圣母》系模仿之作,但我们也看到,这幅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于达·芬奇精通人体结构,致力于“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所以他的《哺乳圣母》与洛伦泽蒂的《圣桑的圣母像》相比,圣母、圣婴的形象都画得更生动,不仅人体符合“解剖结构的合理性”,比例准确,同时皮肤、肌肉都描绘得非常有质感,富有弹性,显示了其高超、纯熟的人体描绘技巧。达·芬奇的这幅画,真可谓继承创新的优秀典范。 

        其实,在绘画的学习中,模仿的作用一直受到画家们的重视,有不少人认识到模仿有助于想象和创新。如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说:“……艺术家们……通过对自然美的再现并通过经常临摹古典雕像,在自己的作品中达到了高度的技巧。”曾在敦煌面壁三年的张大千也谈道,“初学画的学生,应先从临摹入手,要取法乎上,学习古代名画。通过对临、背临,对古人的笔墨构图要背熟,然后融合古人所长,渗入自己所得,写出胸中意境,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才能超越古人,即师古而不泥古。”这里所谓的“融合”“渗入”“写出”“创作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想象”“创新”。 

        由此可见,推动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除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基本功的模仿力,其作用往往更是不容忽视。面对前辈大师给我们留下的优秀作品,先潜下心来认真学习汲取,才是通向创作顶峰的“捷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