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恢复发展手工业生产到传统工艺振兴

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4-06

摘要:传统工艺一度承担着出口创汇、为新中国建设积累工业资本的重任,当下,它更多地与装饰美化人民生活,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以及发展地方公共文化相关联。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手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事实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体系,虽然受到现代工业体系的不断冲击,却一直是中国社会商品生产的主干,是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的经济命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全国手工业产值仍然是机器工业产值的一倍以上。长年的战乱破坏了民生与生产,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

毛泽东的梦想,是将一个“一穷二白”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而在过渡时期,有必要大力发展农业与手工业,既解决民生和就业问题,也为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建国之初,不仅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而且其中的特种手工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不容易被机器生产代替的“传统工艺美术”——更是得到加倍重视,它们不仅能出口创汇,还能建构新中国国家形象。此外,还能体现尊重民间文化与劳动者的社会主义文艺思想路线。

1949年以来,指导和管理全国手工业生产的,先后有轻工业部、中央手工业管理局(1965年改为第二轻工业部)。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等机构,文化部也承担了相关人才培养、国内外展览等一系列工作。1952年,周恩来总理责成轻工业部承办“建国瓷”工作,由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设计、景德镇生产。周恩来在主持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建立中央工艺美院的想法,远在杭州的庞薰琹从祝大年来信中获悉这一情况,便向中央提出书面计划,建议将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的工艺美术系迁往北京,与中央美院工艺系合并作为建院基础。这一建议得到了批准,1953年,庞薰琹北上,担任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研究室主任,筹备建立中央工艺美院。与此同时,还受文化部委托,带领实用美术研究室师生承担了“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的策展工作。

1937年5月,南京举办了中国近代以来首次以手工艺命名的“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展出了上万件传统工艺品,两个月后即爆发七七事变,此后手工业生产陷入1840年以来的最低谷,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到逐渐恢复。1953年 12月7日,“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这是一次文化的盛会,也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全国手工业发展成果的一次汇报与检阅。18万人参观了这一展览,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展品。在观展过程中,周恩来对庞薰琹说,“应该成立工艺美术学院,要从小到大,一步一步的发展”,后来又下指示将展品送到各社会主义国家展出。受此展览影响,各省文化局开始更为积极地调查和保护民间工艺,有些已停产的手工艺得到了恢复,有些失传的工艺品也逐个被试制成功。

1956年3月5日,毛泽东在听取有关手工业工作的情况汇报后,做出了《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指示,一方面继续强调合作化与集中,同时也注意到手工业生产的分散性与灵活性;一方面继续强调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注意到有一部分手工艺可以保持其传统特色。他说,“手工业的各行各业都是做好事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有。还有工艺美术品,什么景泰蓝,什么‘葡萄常五处女’的葡萄……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还说,“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和保护民间老艺人的办法很好,赶快搞,要搞快一些。你们自己设立机构,开办学院,召集会议”。这些指示后来都成为保护、发展传统工艺的重要依据。

有了毛主席的指示和周总理的关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于1956年11月1日正式成立,汇集了庞薰琹、张光宇、雷圭元、祝大年、郑可、田自秉等一大批杰出的工艺美术教育家、艺术家和设计大师。从那时起至今,这所学院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研究、手工艺行业的人才培养和产业促进,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性和示范性作用。这所学院不仅输出高端设计人才和工艺美术史论研究人才,而且通过各种形式的短训班,为传统工艺产区培养骨干和后备人才,还为各大产区和工厂提供设计研发服务,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传统工艺“保护、发展、提高”的过程中,除了发展工艺美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新中国还大力推进了行业协会和研究所的建设。研究所通常设在产区,通过科研解决技术瓶颈问题;或直接作为生产部门,以研发带动创作与生产。建国瓷的烧制,就是艺术与科学、设计与工艺结合进行新产品研发的一个示范,除了专业设计团队,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轻工业部硅酸盐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也都参与了研发。1957年,周恩来在全国轻工厅长会议上指示“要恢复五大历史名窑,特别是要先恢复龙泉窑和河南汝窑”。1959 年初成立的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由科研、生产、文物考古等部门组成,在对龙泉窑考古发掘的同时,恢复了龙泉烧制技艺,还研制出新的品种。钧窑、汝窑、耀州窑等历史名窑,就是在这一时期恢复生产、重放光芒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如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南京云锦研究所等,都为继承弘扬传统工艺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建立健全,中国的传统工艺生产在21世纪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如今,无论是重工业生产还是轻工业生产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出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预期,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工业生产总值中,手工业的直接产出已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但恰好是在这个时候,传统工艺的文化经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传统工艺作为世代相承的活态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且日益成为相关文化产业迫切需求的稀缺文化资源。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传统工艺生产一度遭遇人员解散、后继乏人、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窘境。从2015年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到今年开始实施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是在此前实施的“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又往前迈出了新的一步。高校的参与、从业人员的培训、科技和设计力量的加入,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立、展示和销售网络的完善,与上世纪50年代恢复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生产的举措差相仿佛,却在具体的内容和操作方式上有很大不同。50年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而今却是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复兴中华民族的梦想却是一致的。

传统工艺一度承担着出口创汇、为新中国建设积累工业资本的重任,当下,它更多地与装饰美化人民生活,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以及发展地方公共文化相关联。如今依然存在着不少贫困地区,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空村与留守儿童现象依然严重,就此而言,在这些地区扶持和发展织绣印染、竹草编结等面广量大的传统手工业,依然具有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不过,让返乡妇女重新拾起绣花针,不仅意味着创收,而且意味着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一旦富于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融入各地区的生产生活,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就会得到大面积复兴,文化生活就会变得充实与丰富,无论对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如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传统工艺,对于繁荣城市文化生活、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