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化斗彩鸡缸杯说起——历代斗彩仿品特征

刘伟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2-28

摘要:成化斗彩鸡缸杯在中国陶瓷史上,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器物。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小酒杯,其外形似缸,器高仅3.3厘米,此种小器大样的造型为前朝所不见,外壁绘画两组雄雌雏鸡图案,故而得名。

成化斗彩鸡缸杯在中国陶瓷史上,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器物。 

成化斗彩鸡缸杯(图1)是小酒杯,其外形似缸,器高仅3.3厘米,此种小器大样的造型为前朝所不见,外壁绘画两组雄雌雏鸡图案,故而得名。此杯再现了成化斗彩的彩绘风格,绘画生动传神是其最为人称道之处,画面上雄鸡昂首啼鸣,雌鸡低头觅食,3只雏鸡振翅追逐其后,雄鸡、雌鸡、雏鸡各具神态,观其形仿佛能闻其声。旁边绘衬青绿山石、红艳牡丹、幽靓兰草,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色扑面而来,清人朱琰在《陶说》中评述此杯:“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此杯通体纹饰以釉下青花勾勒,釉上覆绘红、黄、绿、紫等多种彩色,整个画面既有柔和淡雅之色调,又有艳丽纷繁之色彩。此外,此鸡缸杯的题材与画风受宋院体画影响,以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小景入画,表现出成化皇帝的生活愿望与艺术审美。 

meishubao/2017022814254946858.png meishubao/2017022814260053106.png

图 1【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及底书青花双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所谓“斗彩”是指瓷器彩绘的一种工艺,它是在坯体上,先用青花描绘图案轮廓,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填绘,经低温彩炉烘烤最后成型。由于彩绘方式分釉上、釉下两部分,有拼逗之意,故称为“斗彩”(也有研究者认为,斗彩工艺吸收或借鉴了掐丝珐琅的工艺技法)。斗彩的雏形最早见于明代宣德五彩器上,在成化时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品种。它既不同于单一色调的釉下青花,也不同于色彩缤纷的釉上五彩,它是结合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描绘而成,此种工艺在当时可谓创新之举。 

成化斗彩自问世至今,就备受陶瓷鉴赏家及收藏家青睐,且经久不衰历时数载如故。明清以来许多文人笔记如《长物志》《清秘藏》《博物要览》《南窑笔记》等更是对其推崇有加。成化斗彩的商业价值也一直极为可观,早在明万历《明实录·神宗实录》中就有“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的记载。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一书对其价值描述更为详尽:“万历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以陶器而得玉之上价,其贵重如此。”此处的镒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白银。可见历代文人早已将鸡缸杯抬至天价。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下,后世不断有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仿品,明代嘉靖、万历时就有仿品出现,后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斗彩鸡缸杯仿制工艺达到极致,至民国及近现代此风一直盛行不衰。至近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更是收藏家宠物,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曾以2.81亿港元拍出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创下斗彩拍场历史的最高拍卖纪录。本文以几件不同时期仿品为例,简单介绍各时期斗彩仿品的特征。

嘉靖仿成化斗彩婴戏纹小杯 

成化斗彩中久负盛名的是各式小酒杯,除鸡缸杯外,三秋杯、高士杯、夔龙杯、莲花杯、团龙杯、葡萄杯、如意团云杯、雀鸟登枝杯等不可胜数。器形有直腹、斜腹、深腹、浅腹,敞口、撇口、直口之分;器足有圈足、卧足和高圈足之别。这些小酒杯的出现,说明此时蒸馏酒已经出现并且成熟,当时人们饮酒习惯有所改变,已经从使用大碗饮低度米酒转向使用小杯饮用度数高的蒸馏酒,这种社会需求是成化斗彩小杯出现的重要因素。 

由于成化斗彩小酒杯,不仅是实用生活器皿,也是便于观赏的掌中把玩之物,所以嘉靖时期就出现了仿制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均有收藏。下面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两件成化、嘉靖斗彩婴戏纹小杯为例,分别介绍如下: 

这两件斗彩小杯均是清宫旧藏器(图2、3),造型与纹饰大致相同,外壁均绘画《五子嬉戏图》,画面上两个小童奔跑欢笑放飞风筝,另三个小童戏玩斗草憨态可掬。施彩工艺也均以釉下青花勾勒整体纹饰,釉上除蓝彩外以红、绿、赭彩填绘。这两件小杯由于制作时代非常接近,工艺特征也是一脉相承,因此很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是从青花色调上看略显不同。嘉靖时期青花使用的是回青料,由于钴土矿中含锰过高,青色是一种蓝中泛紫的堇青色,釉上彩部分因此被衬得过于浓艳。此外,红彩也呈色不同,成化红彩鲜红似鸡血,嘉靖红彩则是典型“枣皮红”,红中泛黑色。再细观杯体所绘婴戏图,成化小儿稚气活泼可爱,嘉靖小童暮气老成,让人难生喜爱之情。

meishubao/2017022814283875579.png meishubao/2017022814285129351.png 

图 2 【明】成化斗彩婴戏图杯及底书青花双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meishubao/2017022814313062802.png  meishubao/201702281431417592.png  meishubao/201702281432141467.png

图3 明嘉靖斗彩婴戏图杯及底书青花双方框“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虽然两件器物造型纹饰相同,但嘉靖器底仍书本朝年款,只是形式上仿成化为六字四方双栏款。在成化之前从永乐时期开始,器物上开始盛行书本朝帝王年款,除永乐朝多为四字篆书款外,一般都以六字双圈楷书款为主,少数以横款形式出现,其后弘治、正德乃至明代晚期及清代各朝器物的款识,也都是六字双圈款居多。但是成化斗彩器一改前朝风格,多书六字双行方栏款,非常有特色。关于成化官窑款识特征,鉴定专家曾归纳成为6字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硬撇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肥胖,成字三点头肩腰。”在题款书写风格上,成化款多用藏锋笔法,少有极细的笔锋,笔道粗、字体肥,在放大镜下观察青花色泽,似有一层或浓或淡的雾朦,字色微微下沉。总体来说其字体虽沉稳,但在书写上却略显稚拙,不似其他朝代规整遒劲。有专家考证,成化年款在成化四年就已经定型和开始使用了,当时成化帝年仅22岁,这种稚拙的笔锋很可能出自少年皇帝之手,因为传世成化皇帝所题一首画诗中的字体,与成化斗彩上的款识有许多相似风格,如果这种观点成立,说明成化皇帝与成化斗彩之间有非同寻常的关系。 

成化斗彩以其小巧精致的器形,开一代未有之奇,以上所举器物,都可作为典型器。以成化斗彩中最大的“天”字罐为例,器高仅13厘米,而宣德青花罐一般则可高达60厘米;成化斗彩高足杯最大的口径为7.7厘米,而宣德青花高足杯口径却都在13厘米以上。此外,成化斗彩小杯直径基本为6厘米,小碟11厘米。有人把宣德朝器物比作“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把成化朝器物比作“晓风残月”的南国佳人,真是恰如其分。宣德与成化两朝相隔仅30多年,器物风格竟如此不同,数百年来在中国陶瓷史上,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成化斗彩流散在外的非常稀少,绝大部分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品有200多件40多个品种。流传至今的成化斗彩之所以声名显赫,主要还是物以稀为贵,特别是那釉下紧贴胎体的青花,透过洁白釉面所闪烁的梦幻色调,与釉上绚丽灿烂的彩绘遥相辉映、争奇斗艳,给人一种清新而又优雅、简洁而又丰富、明快而又朦胧的美感,始终令历代鉴赏家赞叹不已,不仅使晚明社会出现“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的局面,也成为后世仿品一直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但是时至今日所有仿品,也只能仿其形而仿不出那种神韵。成化斗彩是属于那个时代的。 

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斗彩工艺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创新品种不断出现。由于成化斗彩在陶瓷史上的巨大影响力,从康熙时期开始仿制成化斗彩是其主要内容,又因鸡缸杯是成化斗彩中最具典型性的器物,故而景德镇御窑场曾对其进行过许多仿制。以这件故宫藏康熙仿品(图4)为例,其器形、绘画与成化基本相同,仿制较为成功。但仔细观察两件小杯,可观察到仿品与成化时期鸡缸杯的区别。首先,康熙器由于是摹画,釉面纹饰过于呆板,群鸡缺少那种栩栩如生的趣味。其次,两个时代器物由于使用产自不同地区青料,青花呈色明显不同。成化时期青花使用产自江西的平等青料,色调浅淡雅致,釉上五彩显得较为柔丽,而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产自云南的珠明青料,色调过于青翠亮丽,与釉上五彩相绘在一起略显浓艳。再观察两件器物的胎釉,成化小杯温润如玉,釉呈亮青色,其胎壁细薄几乎见釉不见胎,迎光透视时白釉中透出淡淡牙黄色,据说是瓷土中加入“麻仓土”所致。相传明代弘治初年(又有说至嘉靖)此土就已用绝,所以后世之器胎釉再无此特征。这件康熙小杯胎釉白中泛青色,这也是鉴别真伪成化器的重要依据之一。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康熙时期由于胎土淘洗充分,胎质细腻坚致,俗称“糯米胎”,瓷器釉面洁白光亮呈粉白色,胎体厚重,即使薄胎也有“打手特征”(体重特点),成化小杯拿在手中分量则较轻,这一点也是它们之间的明显不同之处。 

meishubao/2017022814390237132.png

图 4 【清】康熙斗彩鸡缸杯

虽然康熙斗彩鸡缸杯与成化时期有诸多不同之处,但在后世出现的诸多仿品中,康熙斗彩鸡缸杯都是翘楚之作。北京故宫藏品中有十余件康熙时期仿制的斗彩鸡缸杯,除署“大明成化年制”款外,也有署“大清康熙年制”款和署“自怡堂玩”的堂名款器物,足以见成化斗彩鸡缸杯当时在宫中的受欢迎程度。 

雍正仿成化斗彩团蝶纹小罐 

若从斗彩发展和制作工艺看,应首推雍正时期所仿的鸡缸杯,它在成化斗彩制作的基础上,加入了粉彩技法和金彩装饰,从而形成斗彩加金、斗彩加粉的新品种,极大丰富了斗彩艺术表现力。 

 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中,有两件团蝶纹小罐,可看出明成化和清雍正两个时期斗彩的施彩工艺特征。以成化斗彩小罐(图5)为例,其腹部绘画团蝶花与折枝花卉,肩颈部与足胫处绘落花流水纹饰。施彩工艺以填彩为主(即在青花双勾线中填入彩料),除此之外还辅有覆彩、点彩和染彩等工艺,因此成化斗彩又称作“青花点彩”“青花加彩”“青花填彩”。 

meishubao/2017022814423395313.png meishubao/2017022814424280828.png

图5 明成化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及底书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青花双图

这件成化斗彩小罐,虽然极其讲究施彩工艺,但因以五彩平涂为主,色调略显浓重,画面缺乏层次感,故后人评其所绘人物“四季一件衣”,花卉山石无“阴阳向背之分”。此罐釉面描绘以写意为主,细部处理不甚讲究,添彩常溢出青花双勾线。从此器可看出成化斗彩的色彩极富特色,如蝴蝶身上所覆绘的紫色,因釉面厚重缺少光泽,称作“差紫”也写作“姹紫”,这是在成化斗彩上才能出现的色彩,其他时代难以模仿,成为成化斗彩断代依据之一。除“差紫”外成化斗彩上的红色鲜红如血;绿色有如初生秧草;黄色娇嫩透亮;葡萄紫、赭紫等多种紫色,也运用得非常成功,后人评其着色特点:“鲜红淡抹绿闪黄,差紫浓厚却无光”。 

在明代景德镇御窑场遗址中,曾出土大量成化斗彩半成品残器,有些以青花描绘图案而未施以彩绘,有些已经绘画完成,以此说明成化斗彩器挑选是极其严格的,可谓“千中选百,百中选一”,稍有差错就地打碎掩埋,绝不允许在民间流传,故其成本费用相当昂贵,从侧面也说明成化斗彩,是供成化皇帝把玩的御用瓷器。 

雍正时期斗彩小罐(图6)其造型和纹饰,虽都以成化器为蓝本进行制作,但与成化最大的区别是雍正时期色彩更为艳丽,层次丰富。尤其是画面中的蝴蝶纹描绘细腻,蝴蝶翅上绒毛清晰可见。此外,釉上所施彩料更是严格填在轮廓线内,几乎没有一笔超出框线,达到了与工笔画相似的艺术效果。在原有色彩之外,雍正小罐又增添了以锑呈色的洋黄色描绘的菊花和大丽花(成化斗彩上的黄色是以铁呈色,这是传统中国瓷绘的主要着色剂,以锑呈色的黄色是珐琅料,常用于瓷胎画珐琅的绘画),更显得富丽堂皇、美丽娇艳,可说是集斗彩之大成。 

meishubao/2017022814474228570.png

图 6 【清】雍正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

在陶瓷史上若以仿制而论,最有成就的当属雍正一朝,前朝所有名品如唐代越窑青瓷,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及成化斗彩等,都在其仿制范围之内。其品种之丰富、仿制水平之高超,也是其后任何一个朝代无法相比的。这个时期景德镇御窑场,在督陶官唐英的督理下,仿烧前朝器物都是由宫中拿出真器作样品,经过反复试烧之后直到皇帝认可,其造型、纹饰基本上接近真品。不仅如此,御窑场还为许多前朝器物,配置了破损或遗失的器盖,让人难以分辨。前面所举成化小罐器盖,即为雍正后配,其釉色和施彩方式,都力求接近成化原作,特别是红色浓重,与器身风格接近。但雍正时期的这件小罐,器盖施彩明显不同,红中微泛黄为油红色,这也是清代红彩与明代红彩明显不同处,越到清代晚期红彩黄色越重,成为一种橘红色。虽然雍正仿前朝器物非常成功,但在落款上常常书清代年款,这件小罐即未书成化年款。雍正时期有些器物的仿制,仅仿其造形或釉色纹饰,这说明雍正仿制更多的是一种工艺传承,但也不排除炫耀其高超制瓷水平的用意。

(作者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部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