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我在故宫办展览

展梦夏  来源:原创 发表时间:2016-11-25

前段时间,一部纪录片红遍互联网,叫《我在故宫修文物》,而其电影版也即将于今年12月16日全国上映。其间洋溢的“工匠精神”,相信感动了不少网友。我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普通一员,也深感与有荣焉。在此,不妨蹭个热点,聊聊“我在故宫办展览”。

先说我。我是2014年博士毕业以后,有幸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现就职于器物部工艺组,参与漆器、珐琅等类文物的保管、展览和研究。在院里,是个不折不扣的新人。不过正因为新,所以对很多事物的感受也新。办展览的步骤其实都是类似的,本不必啰嗦。然而想到,一方面这是自己的切身体验,倒也鲜活;另一方面,院外的人或许亦有些好奇。是故不揣浅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再说故宫。故宫的历史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故宫又称“紫禁城”,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宫。1911年,清帝逊位,它便成了“故”宫。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今日博物院的管理范围包括了紫禁城以及端门、大高玄殿、皇史宬等处。庋藏文物以清宫旧藏为主,并通过调拨、购买、捐赠、发掘等方式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总数达到1807558件之多。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在今天的语境中,故宫与故宫博物院已几乎成为同义词。


01.jpg

在故宫办展览,就是在这个巨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中展示文物。展览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常设展,例如珍宝馆、陶瓷馆、雕塑馆、捐献馆等,它们有固定展场,常年开放,极少改陈。二是年度大展,一般在午门展厅或武英殿举办,通常需要经过一年以上的策划,往往成为重磅文化新闻。三是特展,属于规模较小的展览,展场在斋宫、延禧宫等处,策划周期在半年至一年左右。

一次完整的展览需要经过选题、策划、展陈设计、文物提陈、布展、开展、撤展、退库等多个步骤。作为新人,我有幸参与了今年“菊香晚艳——故宫博物院藏菊花题材文物特展”的筹办。

02.jpg

目前这个展览正在开放中,本来预计11月27日结束,现在已决定延期,想来社会反响尚可。展览按照文物材质分为三个部分:书画、织绣和器物。书画和织绣在延禧宫东庑,展示历代画菊作品、咏菊书法、菊花谱、菊花装饰的衣物和袍料等共100余件。器物91件,在永寿宫,共分四个单元。前两单元展示了不同装饰手法的菊花题材文物。第一单元“活色生香”展出的文物,表现的都是写实性菊花;第二单元“花姿叶态”则是图案化的菊花。第三单元“簇瓣攒英”展示菊瓣式造型的文物。第四单元“秋卉盟主”展示的文物则从不同层面反映了菊花文化。

03.jpg

本次菊花题材文物展的举办,源于故宫博物院与开封市政府的合作。菊花为开封市花,天下闻名。双方商定于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的时节,在紫禁城内同时举办菊花展与菊花题材文物展,令自然与艺术交相辉映,为观众奉上美的盛宴。

大约在今年三月初,我接受领导委派,参与策划此次展览。筹展组即由书画部、宫廷部织绣组与器物部工艺组相关人员组成。我作为筹展组一员,负责其中器物类文物的选择和内容的编排。

此后的四个月,日常工作之余,我便广泛搜集菊花栽培、菊花文化、菊花题材文物等方面的资料,并于院藏之中浏览、初选文物。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文献与实物资料,并将二者相互对照、补充。这正是我研究生阶段学到的基本方法。因此,做起来并不困难。

经过前期调研,我了解到:

菊花是我国传统观赏名卉。先秦即见于文献记载。汉代以来菊花被视为延年上药,并形成重阳赏菊的风俗。东晋陶渊明最爱菊,他的歌咏为菊花赋予了更深广的文化内涵。唐代,菊花成为常见的观赏花卉。北宋时,不同的菊花品种开始有了专名,并编入《菊谱》;开封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艺菊中心。大约也正是从此时起,人们不但用文字去歌咏它,更以绘画、工艺等形式去表现它,留下了形式丰富的文物。

对照我院所藏,自以明、清两代为大宗,实际经历代的递藏累积与建国后的大力补充,各品类均已形成完整的时代序列。这是我们办展的优势。而文物展览大多正是以时代为线索组织结构的。不过,这个展览却不宜采用这种思路。一是以时代为序,难免前轻后重;二是展现的内容过于单一。既然是以题材为切入点的展览,正宜按照艺术、文化的层面划分单元。

六月底,展览构思基本成型,撰写展览大纲初稿。大纲内容包括展览前言、单元说明、文物列表、知识链接等。经院领导基本认可后,七月份即反复修改大纲文字。同时,联系各库房管理人员,当面核实文物现状,是否适宜展览,是否需要清理、修缮,是否需要拍照等等?将所有拟展览的文物全部看过后,再确定一个新的列表。这时,前述大纲中的全部内容都已基本定型。

展览筹备工作由此分为两块,齐头并进:一是展陈设计,一是文物修复、拍照、提陈。展陈设计由我院展览部负责,包括展场环境设计,展柜安排,展台、展板与文物说明牌制作,宣传册页、邀请函设计等等。其工作的依据就是前述展览大纲。文物方面则主要由我牵头。

不过,两部分的工作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始终需要密切合作的。例如,在撰写展览大纲、构思布陈结构时,我便需考虑到展场情况。展场有多少展柜,可以容纳多少文物?展场的自然空间有几部分,如何安排展览各单元?哪些文物需要文字或辅图的展板?这样自己对展示内容有个预期,后期调整也会较少。而展览部在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展柜数量与预估不同、文物尺寸与展柜大小不匹配、个别文物展示效果不佳等等问题。这就需要两方面及时沟通,随时做出调整。另外,按照我院规定,展览、宣传用图的申请也需要由筹展组提交,待批准后直接发给展览部使用。

展览提陈前,需要将个别文物送修和拍照。我院对文物动用的管理非常严格,在国内应无出其右。特别是送修。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朋友,肯定对我院文保科技部诸位老师的手艺印象深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院严禁库房管理人员私自修复文物。一旦有文物需要清理或修缮,需送交文保科技部相关科室。首先,要在内网上征询意见,经各级领导批准,转至文保科技部,全部同意后退转申请人。第二步,申请人正式提交修复申请,全部通过后,办理文物出库手续。第三步,申请人与科技部约定时间送文物,在部门秘书监督下,送修方与接收方为文物验伤,将文物暂时移交;待科技部相关科室将文物修复完成并填写修复报告后,通知申请人来取。第四步,送修方与接收方再次为文物验伤,确认无问题后,将文物取走,并退回库房。至此,送修方告完成。拍照的流程大致相同而稍简。其间的每一步都有网上填报的程序,保证全过程可以追溯,责任到人。

文物全部达到展出条件后,便可以提陈了。其程序也是先在网上申请,由各库房管理员确认可以出展,之后依次提交给各级领导审批,全部通过后,文物在管理系统就会显示已被一级占用。然后,筹展组与各库房管理员约定时间提取文物,集中到筹展室,并办理出库手续。本次展览器物类部分涉及器物部工艺组、陶瓷组与宫廷部典章组的十余个库房,自8月30日至9月5日,共耗费5个工作日方集中完毕。

此后,展览前言、展板、宣传页、邀请函等之小样陆续完成,反复审校,达四五遍之多。9月20日,展览文字已全部定稿,出展文物也已全部集中完毕,只待布陈了。

9月22日,部门内召开展览协调会,请陶瓷组徐巍老师、金石组李米佳老师等与我工艺组各位老师一起布展。

9月23日,将集中的文物装车。目前,院内运输文物采用两轮手推车,装载量适中,行驶平稳,转向方便,适合宫里的道路情况。装车的规矩叫“装前卸后”,是为了防止车子一头沉导致倾覆。文物有囊匣者在下,轻者在上。具体如何安排,经验很重要。文物装车后需捆扎。捆扎也有窍门。故宫前辈传下一种绳结,扎系牢固,解开容易,是装车必备的技能,被故宫人戏称为“馆员扣”。意思是要想当馆员,就要先学会这种绳结。徐、李二位老师经验丰富,由他们操作、指挥,自然是又快又好。我边看边学,不由心中叹服。

文物装车后运抵永寿宫。先按设计图,将文物逐柜分好,然后依次摆入。圆盘需要三脚架支起以便欣赏正面,一些盒子需要打开以便看到内部,带款器物的台座下可加镜子,底面小、重心高的器物如瓷瓶等需要固定底部,小件文物需要台座提高靠近观众等等。这些细节都要逐一调整。之后,粘贴文物说明牌、放置保湿药品、清理展柜。全部完成后,封锁展柜。

04.jpg

对故宫人而言,文物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每个新进员工首先要接受安全、消防培训,再进行文物安全培训。待通过文物操作考试后,在老师傅的带领下,方能接触文物。许多操作规程和工作传统看上去不过是细枝末节。例如,拿起文物时不许单手扳边,不许提梁携耳,要双手捧持。互相递送时,交的人说松手了,接的人要说拿住了,这时才能松手。但正是这细末之处,更体现出故宫人对文物的爱惜。现在我递给人东西,总习惯说一句“松手了”。这大概也算是职业病的一种吧。

9月26日,文物布陈完成,展柜封锁完毕。下午,将文物点交给开放服务部。双方按照文物清单逐一审视,确认无误后签字。自此至展期结束,文物暂由开放服务部照看,但展柜钥匙由筹展组保管。如果遇需打开柜子、移动文物的情况,则应由筹展部门出具开柜单,通知开放服务部,方能进行。

9月27日,展览正式开幕。

这次菊花题材文物特展只是故宫博物院每年诸多展览中最普通的一个。当它被呈现给观众时,我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员,感到的却是无上的光荣。

回顾策展的日夜,甘苦自在心间。感慨之余,理性总结一下,有几点心得分享。

第一,践行面向普通观众的办展理念,使用丰富多彩的展览手段。年初,王亚民副院长来我部调研,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办展览是为了谁?以前的展览片面注重学术性,不讲求视觉效果,导致展览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成了文物的罗列。一旦明确观众才是展览服务的对象,就会考虑如何将内容更好地传达给他们。为办好本次展览,展览部同仁花费了很多心思。如永寿宫内除了陈列文物的展柜外,还在窗下增加长案、高几,用以摆放菊花与插屏,插屏上都是菊花的诗文、掌故,营造出美好的室内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氛围。再如,延禧宫内展示的菊花纹狗衣,是难得一见的清宫生活文物。若是平面铺开,观众缺乏直观感受,可能看过之后也不知所谓。现在则是做了狗的模型,让狗穿上衣服,复原了当年使用的情形,果然吸引了不少目光。

第二,合理利用宫殿建筑本身的空间。在故宫办展览与别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展场本身就是文物。在这样的空间内办展览,受限制非常多。安全、消防、供暖、灯光、展柜等等都不能与现代的场馆相比。然而,当人们进入古建筑时,却会不自觉地产生某种期许,期待文物与环境有所呼应。永寿宫的后殿左右梢间尚各存一个炕。我们利用其中一个,模仿当年的生活场景,炕上摆放炕桌,桌上摆菊花纹文房,桌下放一柄菊花纹玉如意,背后墙上挂菊花挂屏,以此表现清代宫廷对菊花的喜爱,生活中处处都有其身影。

07.jpg

第三,办展览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展览的成功举办,是全体故宫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办展过程涉及器物部、书画部、宫廷部、展览部、文管处、文保科技部、资料信息部、开放服务部等多个部门。筹展期间,王亚民副院长与任万平副院长多次主持召开展览协调会,指导修改展览方案,统筹各部门工作进度。有了他们的关心和各部门的精诚合作,才最终为广大观众呈现出一个合格的展览。

当然,这次展览仍不无遗憾。其中之一,在我的构想中,除了大的单元以外,每个展柜还都有一个小主题,最终限于空间未能通过展板直接点出,因此观众难以明了。例如第四单元“秋卉盟主”展示菊花文化,最后两个柜子一个展示的是作为“吉祥花”的菊,文物上的菊花利用谐音取义的方式,与鹌鹑组成“安居”,与蝈蝈组成“官居一品”;一个展示的是作为“君子花”的菊,它与梅、兰、竹合称“四君子”,并与陶渊明形成难解难分的文化意向。由于辅图已经占满背景墙,就没有文字进一步点明这两个主题,只好留给观众自己思索了。

聊可自慰的是,在故宫工作,今后办展览的机会还很多,这次的遗憾可以留待下次弥补。更值得高兴的是,到2020年,壮美的紫禁城将迎来建成600周年。希望到那时,我已从一名新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故宫人”,用自己更多的努力为它增光添彩。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