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国艺术界目前最暴利的展览

黄逸哲  发表时间:2018-07-26

我的朋友圈里有三个不同的女生。她们工作学习的专业不同,地理位置也不在一起。但最近,她们却不约而同地去看了同一个展览,并且在展览里用极度相似的姿势拍下了一组“打卡”照。照片中,女生们在精心设计的雨幕中侧身,配合着直射镜头的白炽灯强光,抬头,甩发,留下侧影轮廓。

这纯粹是巧合吗?

有趣的是,如果再翻翻各大社交平台,你将会看到更多的女孩,摆着同样的姿势,在这个展览中拍照留念。

是因为这个展览特别有意蕴深度,让人一定要慕名而去亲身体验吗?

严格来讲,这件艺术作品的本质甚至没有具体含义。展在余德耀美术馆的这件作品《雨屋》,就是典型的一个“网红展览”展品的例子。

meishubao/2018072616583079312.jpeg

《雨屋》 图源:网络


“网红展览”在一众展览中,虽难以定义,却特点鲜明。展内作品色彩鲜艳、布景和谐、外观新奇,特别适合被作为背景让观展者打卡拍照,把艺术展变成摄影点。而观展者们在朋友圈发的照片主题多为人物照,展品仅仅作为一个背景而出现。相比大部分专业性强的艺术展,“网红展览”往往票价昂贵,动辄上百,但其观赏性总能吸引到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为此买单。并且,观众们来观展,无需背景讯息,无需了解艺术家受到的影响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亦无需平日的艺术积累。这也算是以一种尴尬的方式来呼应安迪·沃霍尔在上世纪提出的艺术应该回归大众了。

从最早出现的《草间弥生》展,到后来陆续出现的《平行世界》、《虚·构》和《出厂设置》等,“网红展览”们犹如雨后春笋,接二连三地在各大民办美术馆出现。

meishubao/2018072616595129003.jpeg

《草间弥生》图源:网络

meishubao/2018072617003739483.jpeg

《平行世界》图源:网络

meishubao/2018072617011397670.jpg

《出厂设置》图源:shanghaiicity,WAVELENGTH


这种“网红展览”的出现,其实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仅是小美术馆在借“网红展览”来营销自身,许多著名民办美术馆为了增加收入或是知名度,也会在展品本身艺术性质之外,同时考虑作品受众方向。也许策展人对于展品的真实艺术性心知肚明,但面对经济与现实的压力,也不得不主动迎合大众,展出更多适合拍照的“艺术品”来吸引更多客流。

但是,“网红展览”盛行,责任也不全归于美术馆和策展人;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大部分国民审美有很大提升空间。传统艺术或者是先驱的现代艺术,不一定能被没接受过相关教育的大众理解欣赏。相比之下,“网红展览”则浅显易懂,观众们一看这个作品,觉得好看,那就是美,就是艺术品。而大部分网红作品更可以让人与之互动,深度体验。“网红展览”同时也利用了大部分无艺术背景的观众的得失心,它们能让观众有种错觉:我去了一次展览,因为我和展览作品有了交互,所以我有具体可见的收获了。我收获了美,我收获了新奇,我收获了艺术。我是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也助长了“网红展览”的发展壮大。现代城市人类的信息可以通过数不胜数的渠道极度轻易地获得。每人都是一个新闻收发器,每人亦是一个电视频道。对于大部分非艺术专业人士或非兴趣爱好者而言,亲身到艺术品前仔细端看已完全失去必要性。无论是任何展览,无论是远景还是细节,我们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各种高清大图。而“网红展览”们却不一样。你想要拍美美的照片,想要在朋友圈晒出来,或者只是纯粹跟个风,就必须去现场,花钱买昂贵的门票。

最后,中国艺术界受到来自西方的影响也不得不提。从架上艺术到大众艺术,从学院派古典绘画到当代各种多媒体艺术,中国承受着西方一波又一波的强烈冲击。美国,当代艺术诞生的大摇篮,也算是“网红展览”的发明者。然而,类似布鲁克林的“造梦机器”(Dream Machine)、纽约的“Happy-Go-Lucky”和洛杉矶的“色彩工厂”(Color Factory)的“网红展览”,则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快闪店或者是Instagram体验馆。这些展览在宣传时就一清二楚地写明了展品的性质——给观众们拍美美的照片;它们从来没标榜自己的展品是“当代艺术”。相比之下,中国的“网红展品”却大胆地顶着“当代艺术”的名号,把家搬进了货真价实的美术馆。在追随西方当代艺术一波又一波先进艺术理念的过程中,中国大众对艺术的定位却在无意中逐渐模糊了。

《Dream Machine》图源:网络

《Happy-Go-Lucky》图源:网络

《Color Factory》图源:Color Factory


在上述的几个背景下,“网红展览”的出现似乎就变得情有可原,而有许多艺术爱好者因此指责当代许多艺术展览失去了艺术的纯粹性。

——然而,他们口中的这些“艺术展览”真的能被称为“艺术”吗?

有一些青年艺术家,为这些“网红展览”辩护,认为观众拍照的过程其实也是参与了艺术家的创作:观众参观的不仅仅是一个美术馆,他们参与了整个演出——从起念买票时,整个展览就已拉开序幕。展览可被看作一个巨型艺术作品,而观众是这件行为艺术或者是装置艺术作品中的一部分,也算是作者之一。通过转变视角、他我对话,蜂拥而至的拍照者们为“网红展览”里的展品们赋予了新的意义。

强行解读作品作者原意,强行赋予作品意义,暂且不提;

强行上升“网红展览”展品作者的创作技巧能力,也暂且不提;

可是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有社会使命感,能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的。

虽然艺术从业者也要赚钱吃饭,虽然当代艺术和大众日常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但我们万万不能把“网红展览”里的展品称之为装置艺术,将其与艺术品等同起来。

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可以没有“美感”,可以难以保存,可以生涩难懂,但其精神内涵是可以被流传下去,并且影响别人的。当代艺术家们拍摄出来的视频和照片,可能甚至没有一个网红拍出来的惊艳,符合大众关于“画面美”的定义,可是,难道我们就可概括说,这个艺术家的艺术素养还不如网红?

真正艺术品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追求形式表面的“美”,而是对现实问题的挖掘与思考。而“网红展览”存在的意义或许只是为了那一段时间的观众体验,其作品本身并没有过多的高超技巧、深刻内涵、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如果新兴科技出现,这些作品将很快被取代、遗忘。它们无法流传,甚至无法流传几个月,因为即使是专门不远千里跑来拍照的簇拥者们,也很少回来再拍第二次照。

与“网红展览”相对的,有一批专业性、艺术性都较强的“学术展览”。与“网红展览”不同,这些学术展览大都免费开放,怀着教育和推广的目的。它们一般由术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艺术机构举办。这些“学术展览”专业性较强,对于观众的审美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来欣赏展品。而“网红展览”中的展品,大多数并不担负美育的职责;他们需要的只是能快速招来名气和利润的新奇有趣展品。

meishubao/2018072617070998389.jpeg

中国美术馆 展览现场 图源:网络

meishubao/2018072617074925739.jpeg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 图源:网络


总而言之,去看一次展览,拍美美的照片留念分享,或是有一场新奇的体验,都在情理之中。但观者应清晰地认识到“网红展览”和真正的“艺术展览”的区别,懂得判断展品的目的,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

不过,“网红展览”蓬勃发展,带来的也不全是恶果。这些更浅显易懂且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大批量诞生,也对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既然现在很多人都能够创造有趣、美观的作品了,那作为一名艺术家,如何才能使作品在有吸引人的外表的同时,简单明了地把一个深刻的信息传达给大众、为大众接受、甚至影响后世?要找到这个平衡点很难,但值得不断尝试。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