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渝:我们面对的是什么 ——从尸骨未寒说起

张渝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3-29

【本期话题】身后评:噱头还是深思?

策划:李振伟

编者按:近日,文艺界许多知名人物纷纷离世,在社会各界沉痛悼念的同时,关于他们的评论却并没有停息,反而有更加激烈之势,甚至各种恶评与谩骂。这类恶评除了对逝者的不尊重外,也会对逝者亲友的情绪造成影响。身死即评,似乎已经形成一种风潮,因为逝者离世的消息,加上网络的迅速与便捷,以及人们的猎奇心理,这类评论能够很快抢占各个微信公号和网站的头条。诚然,人无完人,且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但我们要思考的是,这种风潮是不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很多评论基本上是捕风捉影,人云亦云,缺乏宏观的文化思考,仅仅是为了噱头和蹭热度。在此,本期时评特以“身后评:噱头还是深思?”位主题,邀请各位学者批评家共同探讨。

meishubao/2018113019482410809.jpg

我们面对的是什么

从尸骨未寒说起

□张渝


名人谢世,我们散布各地、早已碎片化的注意力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啸聚各类媒体山林。于是,在貌似学术与道德的制高点上,每个人都可以旁若无闻地发表评论,而且自以为是。

吹捧和棒杀,成了他们收割大众注意力的最佳利器。

meishubao/2018032711153736923.jpg


但是,尸骨未寒,所有的捧和棒,都欠缺一种时间意义上的冷静。

前一时期,霍金、李敖、洛夫相继去世。各类媒体、各类文章、各类评价,应有尽有,很是热闹。但学术不是赶集,热闹的向来不是学术。基于此,一向口声学术的我们,除了悼文以及必要的礼仪,我们究竟面对的是什么?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是辛弃疾在“破阵子”中,“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时留下的名句。然而,紧接着这一名句的却是“可怜白发生”。由于这让人可怜的白发,是否还能“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不是很自信,但也没有彻底地否定自己的“壮词”,而是不言,不给出答案,却有言外之意。辛弃疾的高妙也在于故意不给答案的言外之意。

他在语言之外静待时间。

给别人,也给自己留出时间,也就有了从容,有了风范,有了深度与厚度。应该知道,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话前面,辛弃疾的壮词是这么几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如此“壮词”激励下的壮怀,辛弃疾为什么会以“可怜白发生”来收尾全词?除却文章写作本身关于节奏的技巧考量,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必须面对时间,面对时间的顺流而下。由于时间有顺流而下并捎带着大浪淘沙的自我净化特点,所以史学界有“当代写志,隔代写史”的说法。

meishubao/2018032711331294952.jpg


当然,我们在面对时间的淘汰时,还有第一现场和第一时间的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每每名人谢世,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会有人写出或褒或贬的文章。让人难堪的不是不该写文章,而是写出的文章总有出格之处。褒之者往往失之客观,一味拔高,让人肉麻;贬之者又常常过于主观,刻意酷评,大有拨云见日、整肃流毒之意。

其实,名人之为名人,绝不是简单的吹捧或棒喝就能立起或打倒的。不管优点还是缺点,任何人的成名都是资源的综合配置,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单项指标。比如,当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时,你就回应说吴冠中的国画没有或缺乏传统笔墨功底,他所提出的这个概念以及吴冠中本人都等于零,那就简单了。

吴冠中之所以成为名满天下的吴冠中,在他亏欠的传统笔墨以及他矫枉过正式的“笔墨等于零”的口号之外,还有更为深厚的学术积淀。如果仅仅以“笔墨等于零”这句口号,批判吴冠中的学术研究,不是不可以,但你在批判时,面对的是吴冠中的局部而非整体。因而也就不可能客观、全面。

u=1768050025,3557752741&fm=173&s=A55AA17F090A66C642491DC20100A031&w=640&h=897&img.JPEG


孟德斯鸠有个著名的“人非天使”的假设。

人不是神,不是天使,他必然会犯人所犯的错。他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做到完美,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局限或缺陷。面对这些局限或缺陷,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大肆写文鞭挞,虽非无中生有,但由于缺少时间的包浆,于人于文都难免生硬。恨,不用说了,即使是爱,也要有所分寸。这方面,让我震撼的是金岳霖。

某日,一位年轻记者拿着林徽因的一张照片给晚年金岳霖看,并希望他说些什么。没想到金老爷子盯着照片看了良久以后说:“把照片送给我吧。我对她要说的话还是让我自己对她说吧。”然后,就一言不发了。

1403508466191.jpg


那么,名人谢世之后,难道真得不能评说吗?

不是。

这方面,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夏中义《九谒先哲书》。

这本书里,夏中义以写信的方式,评述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胡适、吴晗、闻一多、冯友兰、王瑶的“生前身后名”。自然,这本书里,夏中义的九篇文章都是无法寄出的信。但刘锋杰评论此书的文章题目是:没有地址,抵达灵魂。这就说到了关键。所有的评说,无论生前还是身后,倘若不能抵达灵魂,就很容易沦为街巷里的飞短流长,进而丢了位格。

meishubao/2018032711295015690.jpg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苦闷与彷徨,坎坷和曲折。不论气质如何不同,也不论亢奋还是冷静,激进抑或平和,给他人,给自己,都多留些时间和空间,或许会是另一天地。

刚学到一句话,引为本文的结尾:

时间会顺流而下,带走曾经的艰辛和苦难;我们要逆水行舟,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meishubao/2018033010240064507.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