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热”背后的“收藏八病”

邵建武  来源:《从第一槌开始:我与中国艺术品拍卖二十年》 发表时间:2018-01-10

摘要:人们常说,收藏“这水太深”,也就是说,其间有许多书要读,有许多事要理,有许多功课要做,有许多问题要想。

编者按:“最近艺术品收藏太火了,有没有快速入门的书推荐?”“对艺术品特别感兴趣,哪个门类适合投资?”“有一些闲钱,想买点东西,买什么合适?”……随着艺术品价格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品收藏且想分其一杯羹。很多对收藏感兴趣、对艺术品市场“着迷”的爱好者欲寻求快速入行的捷径,但收藏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meishubao/2018011110590351121.jpg

南宋宫廷旧藏西周青铜兮甲盘

2.1275亿元,创造了国内青铜器拍卖成交价最高纪录


在拍卖市场旁观,在古玩市场转悠,冷眼相看,扪心自问,总觉得当今中国的收藏者们大多有病,有的且病得不轻,诊视之,约有如下征象:    

盲目。不具备应有的文史哲修养,不具备起码的专业知识,不了解市场行情,听信旁人的神吹海聊,听信某些媒体的热哄爆炒,贸然入市,恍恍乎,懵懵然,当了冤大头,有的甚至血本无归。    

浮躁。古往今来,堪称收藏家者为数甚少,究其因,就在于收藏一行多为中长线,短线暴利极为难得。而如今入市者却多为短视者,伸着耳朵四处打听,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多做案头工作———多读书,多把玩,苦心钻研,总幻想化身为黑马,四处奔驰,其结果自然是四处碰壁,常交学费。    

骄矜。有些人或在股市上发了财,或在地产上得了利,或靠倒腾赚了钱,便以为一通百通,财大气粗,不可一世,一意孤行,殊不知,炒股可以割肉,房产可以抵押,滞销可以甩卖,花大钱得赝品可是一条走不到头的黑道。    

轻信。本身无能,只有听信专家。而专家林林总总,可谓五花八门———有大专家,也有小专家;有真专家,也有伪专家;有正专家,也有歪专家。倘若不分青红皂白,唯命是从,难免上当。    

跟风。今天邮市火爆,今天开始集邮;明天钱币赚钱,明天开始攒币;后天书画热闹,后天开始收购书画……跟着传闻,在广阔的收藏领域四处出击,如果总是得天下之先,不失为弄潮儿。遗憾的是,他们常常是跟在别人后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虽不一定是步步踏空,却也总是吃他人的残汤剩饭。于学术,永远是半瓶子醋晃晃悠悠;于经济,则是辛辛苦苦赚个小钱,甚至不断蚀本。    

冲动。有的人认认真真地看了拍品,仔仔细细地核定了价位,也掂量了自己的财力,可是事到临头,热血冲头,在众目睽睽之下,方显出“英雄”本色,一个不小心就着了托儿的道。    

贪婪。捡漏儿,也即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比较好的东西。这对于学富五车的收藏家来说,尚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对于初入道者,基本上是天方夜谭。可是,捡漏儿却是如今众多收藏者难以排遣的梦。解析之,不难发现其贪婪的心理底色。针对此,许多打扮似农民的外地古玩商人常常把貌似精明的城里人玩得稀里糊涂。    

畏葸。有的是一入市道,即栽了个大筋斗,从此颤颤巍巍,不敢起步,甚至扭身而去,交了学费却没长本事。有的是袖着手,揣着钱,把价位定得过低,在拍卖时义务为卖主当托儿,在古玩市场与小摊主们开玩笑。他们在收藏领域没有赔钱,却也损失了一些利息,更重要的是犹犹豫豫,失去了一些机会。  

人们常说,收藏“这水太深”,也就是说,其间有许多书要读,有许多事要理,有许多功课要做,有许多问题要想。

(原题:收藏八病,摘自《从第一槌开始:我与中国艺术品拍卖二十年》,剑武著;原载于《人民日报》1999年1月15日第九版;文末稍作修改)

相关文章